第一百三十一回 剛柔之力 (第1/2頁)
墨傾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顧暘心想自出山以來,所遇諸對手,唯記得陽穀丐幫農舵主那招“亢龍有悔”,可稱剛猛之至。 只是這猛掌遇上猛子彈,也只有捱打的份,雖如此,也難掩“剛”的必要性,畢竟憑“柔”更難對付。 若能在這“剛”裡融進蓬萊派之“柔”…… 他想起方才避石擊土那一掌,和對戰黑蛇時避口擊頭那一掌有些類似,都同有剛柔在其中。 顧暘沿著這條路子想著,面對身前的兩根樹枝,便使出那招他所“學”來的“亢龍有悔”,一掌拍向上面那根樹枝,掌至半程,卻忽然折向下面的樹枝,拍得那樹枝晃了幾晃,但力道顯然不夠。 顧暘並不灰心,畢竟方才只是小試一下。他定了定神,再度發猛力向上面的樹枝拍去,又忽地擊向下面的樹枝。 中途手掌遊動拂轉之時,顧暘盡力去把力道保持住,以不被轉向所削弱,但一掌拍出,那樹枝仍然只是晃了一晃。 看來古人說得不差:“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以剛猛之掌對敵,講究的便是從此處到彼處,無所流連,無所遲疑,直截了當,全力灌注,一掌拍倒。想半途轉向而不失其力,談何容易。 等等! 顧暘忽然想到,半途轉向行不通,他可以提前轉向呀!也就是半途的半途,四分之一處。畢竟這掌路之緊要不在前半程,而在後半程。 他又一掌推出,緊接著飄轉向下,撲地一下,那下面的樹枝“咔嚓”一聲,斷為兩截。 顧暘大喜。 但他因此而喜,只是次要,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了一個現象。 他打的是下面的樹枝,可上面的樹枝也隨之震了幾下。 顧暘心中靈光一現:“我蓬萊派掌力,講求一個先發後至。若能利用此理,以一掌而擊兩處,豈非大妙?只是這手掌半途轉向,上枝所受之力顯比下枝輕太多。……莫非是我把一道掌路分成兩截、內含停頓所致?” 顧暘便走到另兩條樹枝前。這次出手時,卻不再刻意轉向,雖仍灌注巨力,卻是把整道掌勢渾融一體,順滑擊出。 這一掌以拍向上枝之基,而蘊拍向下枝之勢,正中下面樹枝,咔咔兩響,上下樹枝竟一齊斷裂。 顧暘激動萬分,拍手大叫:“好!好!” 箇中原理,卻是他以猛力擊向上枝,出掌之後,順滑變軌,最終落到下枝之上。如此這般,雖未擊及上枝,卻有一股柔軟浩大的殘力洶湧而至,這是虛的。 那掌穩穩拍在下面的樹枝之上,這卻是實打實的“亢龍有悔”的陽剛直猛之勁。 剛猛之力落下,似消非消的又帶起一些柔勁後發而來,混在剛勁之間,盡情撲在那下面的樹枝之上。 而這剛柔並濟、先發後至之掌力,也就是武當派、蓬萊派一脈所獨有、也是獨擅的。 如此算來,那上面樹枝受了一記柔力,下面樹枝受了一記硬力、一記柔力。而顧暘僅僅出了一掌,只是中途變軌,便能分擊兩處而施三力。 方才幾回,都未達此效果,都是因為顧暘在手掌轉向之時,太過刻意,把一條完整的掌路硬生生分成了兩截。 而當他偶然捕捉到一點靈光之後,擊出的一掌從力到路,都渾然天成,終臻此奧妙之境,也難怪顧暘如此激動。 顧暘欣喜之下,換了四五棵樹,以方才的掌法,融會於雙掌之間,一齊發出,接連打下二十幾條樹枝來,忍不住大聲喝彩。 四周的夜靜悄悄,他的聲音迴響過後,仍只有春風動,竹蛉吟。 他心中莫名一股落寞。 他創制出如此精妙的掌法,終是無人欣賞。 想到“人”,他忽然又想到一個關鍵的問題。 他以後要面臨的是對手,可能是從未對敵過的高手,更可能是抱著步槍的洋鬼子。他們都是人,而不是什麼樹枝,不會站著讓他乖乖地打。 便是這掌法真的生效,等他第二次出手,也很容易被識破反制。 於是擺在他面前的是兩個問題。 一個是這招掌法還應再加完善,比如補充一些障眼法之類的動作。 一個是他需要創制一套完整的掌法,不能只有這一招。至少要有十招,二十招。一套掌法使出來,隨心變換,任意處之,方能讓對手眼花繚亂,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先想這一招罷。他還需要融入一些別的動作,迷亂敵人。 他閉上眼睛,眼前閃過出山以來的交手過的一個個對手。 從本明和尚在高唐州的本派功夫“八仙過海”,到閻書勤在蔣家村的“梅花拳”。再到陽穀縣,武安承的“玉環步、鴛鴦腿”,農竹的“亢龍有悔”,莘縣客棧之外於清水的“八卦拳”、“通背拳”、“心意捶”。 但於他壓迫力最強、也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實是廣東佛山寶芝林藥鋪裡,冷觀的那套“虎拳”和“鶴拳”。那一根虎爪,那一記鶴鉤,當時便教他險象環生,現今想起,仍是汗流浹背。 大家見多了拳和掌,這爪和鉤,若乍使出來,貌似還真有些威懾力。 顧暘想到此處,忽然一喜:“我不妨就把那虎爪和鶴鉤,融進我這妙哉妙哉的掌法裡罷!權
《劍如蘭》 第一百三十一回 剛柔之力(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