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8部分 (第1/4頁)

做男人挺好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卷: 時張國樑左右只剩數十人,拚命前走。忽前面有一河相隔,那河正是丹陽河。水勢滔滔,闊約二十丈。張國樑此際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坐下馬又已被傷,料不能過河,不禁兩眼垂淚。即下了馬,欲投諸河中。回望追兵,已盡望見旗號,正是李秀成的。忽有一親兵飛步至張國樑之前,自言善識水性,挾定國樑,便欲游水渡河。張國樑回望李秀成軍兵,離不得數十步,恐為秀成所獲,乃盡力爭扎,要投河去;奈那親兵十分粗猛,用力挾定張國樑,竟令張國樑爭扎不得。張國樑大怒,以口奮力齧親兵之後項,該親兵痛極,始擲放張國樑於地上。國樑即翻身躍於河中。那李秀成隨即迫到,已認得張國樑,眼見他投諸河上,只有張國樑從騎三十餘人,口稱願降。李秀成一一撫慰之,並向降兵問張國樑情景?那些降兵便把張國樑兵敗原因,及投河情形,具向李秀成詳述。秀成嘆息不已。謂左右道:“昔張國樑與洪天王共事於廣西,天王以其向處綠林,懼其野性難改,頗輕視之。翼王石達開,謂國樑雖粗武無文,但驍勇善戰,故每向國樑曉以大義,冀為吾國出力也。乃國樑終不謂然。因當時金田初起,人馬不多,以為洪天王難於成勢,故早已心變,欲得清朝一官半職,以為榮幸。那安王洪仁發,又不心細,致令國樑私遁陣清。叵奈執法太嚴,竟以國樑降清,乃盡殺其家小,使國樑以此懷仇,始終為敵人效死,吾甚惜之。今國樑得此結局,真可嘆也。”秀成說罷,仍恐國樑或知水性,可以逃生;乃派人馬環守河面。並囑道:“如國樑泅水得生,則放槍致其死命;如其已死,乃拾而葬之。因各扶一主,各有一忠,生則與之為敵,死則不與他為仇也。”左右聽得,大為感動。

卷: 徐見張國樑屍首浮於水面,李秀成即令人撈獲之,復令備棺葬于丹陽城外。可憐張國樑一員健將,由綠林出身,初與洪秀全同事,後投於向榮麾下,始終奮勇,為清廷出力;雖屢戰屢敗,唯僕而後起,數擾金陵,使洪秀全不能安枕。故國樑雖敗,人謂其實足阻洪秀全北上之師,且牽制金陵,為皖、鄂、贛、浙各省助力不少。雖敗亦清國功臣也。今乃敗於李秀成之手,殞命丹陽河上,亡年五十餘歲。後人有詩嘆道:

卷: 綠林有豪客,從戎拒太平。

卷: 盜魁傳桂省,將略在金陵。

卷: 百戰心無懼,三軍勇可驚。

卷: 愚忠原可憫,誓死報清廷!

卷: 張國樑已死,清廷憐其盡忠,加以太子少保官銜,世襲一等輕車都尉,並賜諡忠武,此是後話,不必細表。

卷: 單表張國樑既死,所遺部下軍士尚存數千人,俱為李秀成招降去了。並訪得國樑部下從後營反擊國樑者,如張英等數十人,俱重賞之,升張英為都檢點。秀成全軍大捷,復移兵向右路。時李世賢一軍,與清將和春相拒,世賢卻令劉官芳領兵繞趨後路,以要和春之後,兼攻丹陽。那時丹陽守兵無多,居民又多有思念李秀成者,故城中極形紛擾。見張國樑已敗,乃開門迎劉官芳人馬入城,知州遊長庚、總兵熊天喜,俱已殉難。那和春部下人馬雖眾,以吉林馬隊三千人為前路,死命進衝李世賢中軍,奈不能得手。不多時知道張國樑大敗,軍中己無鬥志;徐又報劉官芳已攻進城,和春已知勢不可為,乃欲退兵,不想劉官芳復由城內殺出,直攻和春後路,李世賢又扼其前,以致腹背受敵,和春大敗,引兵望東而逃;惟前部吉林馬隊,已被李世賢人馬圍困,不能得脫。所有吉林馬隊三千人,已為李世賢攢擊,死去二千有餘。馮子材欲以遊擊一路沖人援應,亦被劉官芳人馬擊退,以致和春大敗。李世賢乃乘勢東下。時清將總兵吳全美,方領水師屯紮丹陽河之下流,當李世賢追至時,將其兵船縱火焚燒,數百號拖署化成一炬。吳全美只得登岸而逃。和春見各路俱敗,所部三萬人只存數千,狼狽在蘇州而逃。那時兩江總督何桂清,在常州尚擁兵萬餘人,聽得丹陽大敗,不敢在救,挈妻小亦向蘇州逃走。李秀成、李世賢大獲全勝,計點清兵屍首,沿途山積,死去不下二萬人;招降者,其數亦有萬人,餘者多已逃散。統計和、張兩軍五萬餘人,張國樑全軍覆滅,和春只存數千人,逃至蘇州滸墅關,方移書詰責何桂清先逃之罪。忽聽得張國樑部下二萬餘人,全軍覆滅,已投死丹陽河中,乃憤不欲生;又因和、張兩軍,向來搶掠,蘇省人民多視之如仇,故和春奔至滸墅關時,見居民戶首多有楹聯貼出,道是:同心盡殺張和賊,協力相扶天國兵。

卷: 和春見民心如此,欲在蘇州再復招兵,亦是難事。又思本部人馬,向與張國樑共事,最為得力,

《洪秀全真容》 第4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