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83章 專業村誕生記一 (第1/2頁)

秋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晚上,孫宗遠哄著孫傳鵬好不容易入睡,徐瑞在那收拾好一天的衛生,然後開啟洗衣機,把全家人的衣服開始洗滌起來。

孫宗遠拿起公文包裡的六份考察報告,一目十行的看完之後,然後拿起廉世俊牽頭的那份報告認真考慮看了起來。

材料有七八頁,前面一張紙總五六百字寫了這個叫做裡庫套村的基本情況。

人口740多口人,佔地3400多畝,其中耕地840畝,果園1130畝地,村莊佔地210畝,薪炭林300多畝,河灘地520畝,其他為生態林。

流經村子旁邊的河流再村北首300米處有一個攔河壩,再河灘地上形成了200畝的水面,在春夏季節大壩放水的時候形成了有三米落差的瀑布。

本村現有村民中有11個高中文化,文盲佔比20%左右,其他小學文化佔48%,初中文化不到30%。

現有村民基本以農業為主,種糧食、種果樹,有的也趕大集賣掉蔬菜,但量都不大,村裡有一個磨豆腐的,還有幾個老石匠,不過也就是在本村蓋個房子,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

村民多半姓裴,少半人是顧行,老顧家祖上做了裴姓人家說女婿,就在這個村子安家落戶,所以也有裴行是顧姓姥姥家的說法。

老顧家祖上靠烘爐打鐵謀生,基本上20歲以上漢子誰都會拿著大鐵錘叮噹幾下子,有的閨女媳婦也會兩下子。

現在全村還有顧家三個烘爐天天趕集,其他的家都是農閒季節幹個一天兩個月的。

那三家每天都去各地趕集為老百姓打造修理各種農具。

他們顧家鐵匠鋪打造的最有名氣的是大刀,當時游擊隊打鬼子槍不夠,就找到老顧家,他們暗地裡總三個晚上打造了20把大刀,據說有個隊員連殺三個鬼子,大刀都沒有捲刃,一時間顧家大刀聲名鵲起。

現在是和平時期,顧家大刀自然也沒有人來買了,但是他們為生產隊養耕牛打造的鍘刀,有的用了三年都不用打磨,應該說質量那是非常不錯的。

其實也掙不了兩個錢,純粹是力氣錢。

孫宗遠心想製作刀具不得鋼鐵做熱處理嗎?還得多次的淬火,還有的需要鋼包鐵等,不清楚老顧家大刀製作技術是怎麼做到的?難道是祖傳技術?

看的第二份材料是潘家疃村。這個村處於一個丘陵坡下,全村土地屬於沙土地,非常適合土豆和地瓜生長,全村686口人,耕地2100多畝,人均耕地是全鎮最多的一個村。

由於這個村盛產地瓜土豆,所以這幾年小日子過的也很紅火,地瓜幹可以賣給酒廠,也可以用地瓜幹換大米,就是養豬專業大戶也比其他村的多一倍。

這個村有個潘家澱粉作坊,利用土豆和地瓜,先是製作澱粉,然後製作粉條和粉皮,由於用料講究,製作出來的粉條外觀漂亮,關鍵是煮起來有韌勁不斷線,所以市場不錯,在福山鎮粉條市場銷售是很有名氣的。

還想看第三份材料,徐瑞過來喊他:

“宗遠,十點半了,休息吧,別太累了!”

第二天上午去縣裡開會,在下午六點,孫宗遠把四份考察報告才看完。

孫宗遠在每一份調研報告上,都寫上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和要求,並對報告中不完整的因素提出疑問。

週六,一般縣裡不召開會議,這天早上八點半,鎮里科級幹部分乘五輛捷微汽車,開始了孫宗遠等班子成員產業調研的行程。

第一站是潘家疃村,由於在調研之前行程在鎮裡公開欄上公開,所以有很多的其他村的幹部和鎮裡機關幹部都自行來這裡等著了,還有一部分想發家致富的群眾也自發來接受孫宗遠的點撥。

從嶺坡上下來車,可以看到潘家團村全貌,大約5度的緩坡上,生長的地瓜還一片綠色,沒有經過霜打,地瓜會一直在生長。

地裡也摻雜著一小片一小片的褐色,那是地瓜收穫後的土地。

人大主任郭永祥在前頭帶路,半路上遇見急匆匆趕過來的支部書記邢再理,郭永祥是這個調研報告的牽頭人,前些日子在這裡連續調研了五天,可以說這五天對這個村的瞭解勝似他在這裡工作十五年。

村子裡一下子湧進來一百多人,很多老百姓最初不清楚什麼原因?後來聽說是鎮裡的書記帶隊來給講怎麼致富的,就呼啦來了更多的群眾圍上來,慌的分管政法副書記王淑濤用村裡電話讓派出所派人過來維持下秩序。

邢再理領著孫宗遠書記一行,先是檢視了村裡收穫的一大堆地

《重生到80年代做實業的小說》 第183章 專業村誕生記一(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