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流乾印度最後一滴血 (第1/2頁)
霸道總裁胖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國是中國,夷狄是夷狄。
如此比漢唐更為明確的民族強調,好處也不是完全沒有。
于謙有些領悟到林煜的意思了,他略一思忖後說道:“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讓華夷之分變得比歷朝都更為明確。由此放大到海外殖民的尺度,就是海外移民始終都無法被當地的土民所同化,而當地的土民同樣也很難被漢人移民同化。”
“這就是兩支被“民族國家’所分開的民族群體,他們雖然共同居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在土民眼裡,漢人移民是外族,而漢人移民同樣視土民為蠻夷,二者必定水火不容。”
水火不容的結果,要麼水被火徹底燒乾,要麼火被水完全撲滅。
如此就是長期且連續的民族衝突,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戰爭。
這樣的複雜環境下,除非有一天漢人移民能把殖民地土著全部幹掉滅族,否則他們是沒有任何餘力,用來建國獨立擺脫大明控制的。
“只要作為本土的大明不滅亡,那以華夏為精神核心的‘民族國家’,就會持續性的影響海外的漢人移民,讓他們幾乎不可能與殖民地的土著相互融合。”
林煜一臉平靜的說道:“海外的漢人移民與殖民地土著無法融合,而漢人移民又必定會持續性的對殖民地土著,進行財產、土地乃至人身上的掠奪。”
“這就進一步加劇了二者之間的民族仇恨。”
“所以殖民地的漢人移民,只要一天沒有把所有土著全部滅族,那就始終無法擺脫大明本土的控制。”
這麼說可能還是有些不全面,說得再簡單點就是,殖民地土著與漢人移民的民族對立,以及土地財產的利益對立。
這些海外殖民地的漢民,哪怕做夢都盼望獨立自主,也會被形勢逼著老實聽話,從而換取本土的支援,好幫助他們對抗殖民地的土著。
而有了殖民地持續性的為本土輸血,大明同樣也能維持國內的穩定,並且轉移本土的內部矛盾。
用後世的一句話來說:“流乾印度最後一滴血之前,大不列顛帝國不會倒下!”
這是“雙贏”的局面!
于謙本就有所猜想,被林煜這麼一點撥,瞬間就明白理解了。
朱瞻基略微思考琢磨之後,同樣很快領悟到了林煜的意思,以及話語中隱含的血淋淋的殖民殘暴本質。
但二人都覺得這沒什麼,不讓殖民地流血,難道讓大明自己放血?
總而言之,因為大明本土的存在,所以華夏為精神核心的民族國家,就能一直保持存續。
而有了民族國家作為殖民的精神核心,那大明的海外殖民活動,就會始終被束縛在同一個“華夏”的民族國家圈子裡。
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殖民地被大明徹底榨乾之前,大明都可以一直靠著殖民地輸血,來延續國祚和轉移矛盾。
而海外殖民地同樣也依託“華夏”這個民族國家,來保持自己在文明上的獨立性,不會被殖民地的土著所同化,同時又持續性的對外殖民擴張。
這種兩邊“雙贏”的良性迴圈,在殖民地的血被放幹前,或者大明本土出現亡國危機前,都不會出現什麼太大問題。
不要問為什麼英國人最後失敗了,應該問的是法國人為什麼成功了。
而且英國也沒有完全失敗,他們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
對海外持續性的殖民帝國主義吸血,讓英國成為了“日不落”的不列顛帝國。
但他們的缺陷也非常明顯,不列顛帝國本身與大明不同,它是由幾個國家因為利益,而走到一起的聯合王國。
蘇格蘭人為了賺到更多錢,所以選擇與英格蘭共同組建了聯合王國。
所以,英國的民族國家精神核心,並不像華夏那麼統一,且具備認同感。
就連定居出生在北美十三州(美國獨立前英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的英國人,在英國人自己看來,那也是外來的鄉巴佬,不算是自己民族的一員。
如此不統一的民族國家,自然也就迎來了北美十三州的獨立戰爭。
而且英國對待海外殖民的主要手段,就是用盡一切辦法,搜刮剝削當地的財富。
這與法國有著明確不同,法國雖然也殖民,但他們更傾向於建立秩序以及統治,而不是像英國人那樣不計後果地純搜刮。
就算這樣,英國人也仍是維持了幾百年的殖民帝國統治。
還是二戰對英國造成了重創,才迅速丟掉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大明秋後問斬獄友》 第一百三十七章 流乾印度最後一滴血(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