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二百三十六章 運輸成本 (第1/2頁)

霸道總裁胖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蒙古大軍西征的時候,還發生過一件略微抽象的插曲之事。

當時有一支蒙古軍隊,西征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走了四年都沒有走到。

結果,蒙古皇帝突然駕崩了,這支軍隊為了幫自己的主子去奪權,就又回去了……

“也就是說,到頭來不論有意或是無意,遵循陸權論去佔據世界島心臟,從而進行對外擴張的陸權國家,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

“不論強漢盛唐,還是當初的成吉思汗,他們或許不知道什麼是陸權論,什麼是世界島心臟。但為了追求霸權與對外擴張,都會自發性的向西奪取世界島心臟,壟斷絲綢之路。依靠絲綢之路的巨大商業利潤,進而把蛋糕做大做圓,來維持帝國的繁榮與強盛……”

鄭和、楊榮陷入了深思。

楊榮雖然此前沒入獄聽過課,但對於貨幣霸權、白銀寶鈔等經濟學知識,以及海外日本的巨大銀礦,他都是知道的。

所以自然也明白,大明的開海就等同於在海上重建絲綢之路,也就是效仿漢唐,把蛋糕做大做圓,來供勳貴、宗室以及官民百姓去瓜分,瓜分這裡面的利潤。

可是現在……

林煜沒管他們的反應,繼續說道:“漢唐開拓西域,依靠絲綢之路,來進行對外擴張的行動,最終卻都失敗了。”

“就連盛極一時的蒙古西征,也沒多久便內部分裂,實質意義上的土崩瓦解,還是沒能真正控制住世界島的心臟地帶。”

“而後,小冰河期來臨,農業降水量不再保持巔峰,強盛的漢唐都衰敗了。”

“這也是為何吐蕃會在與大唐同時強盛,一度爭霸的時候,突然銷聲匿跡的原因。”

吐蕃強盛,在於農業降水量充足,即便在高原的河谷地區,也能養活大量人口。

但成也於此,敗也於此。

小冰河期來臨,農業降水減少,高原河谷不再是產糧重地,吐蕃難以維持,自然也就分裂衰敗。

而換到盛唐這邊,就是安史之亂以後,大唐內部開始逐步對內收縮。

大唐不敢再對外擴張,一部分原因在於體制,另一部分原因就是關中平原的衰落,中原產糧基地的產量也在明顯下降。

朝廷的錢糧儲備不足,不再具備控扼西域,對外擴張的軍事國力。

兩稅法,兩稅三分,藩鎮與朝廷的稅收博弈……都是後來的結果。

“所以我說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又是經濟的延續。”

這句話,現在才讓楊榮有些深刻理解了。

林先生前面講過的那些經濟、土地、稅收、貨幣課程,其實全都是連在一起的。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經濟的延續。

所以,經濟政策上的改變,是真的能夠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以及戰爭擴張。

于謙這時開口問道:“林先生,若按照世界島與陸權論去考慮,那您先前說的白銀寶鈔與大航海,還有什麼意義呢?”

對啊!

這樣就完全沒意義了!

白銀寶鈔的基礎,就是靠著白銀去繫結貨幣,為寶鈔提供貨幣信用,從而搜刮掠奪海外財富。

大航海也是同理,靠著商品傾銷,貿易順差去掠奪更多的財富。

包括對日本銀礦的佈局謀劃,都是以掠奪日本的白銀為首要目標。

白銀就是錢!

但……

白銀也只是錢,它可以購買糧食、物資、兵甲,卻不能生產出任何可以吃可以用的東西。

那大航海還有什麼意義?

不對,林先生不是還弄出了化肥與新大陸的番薯嗎?

莫非就是靠這兩樣東西,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沒有意義?為什麼沒有意義?”

“我說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又是經濟的延續,那麼經濟市場的根本是什麼?”

鄭和多次出海遠洋,跟海外藩國打過不少交道,想了想說道:“應當是供需與交換。”

供需和交換,組成了市場的貿易活動。

有了貿易,經濟才能盤活,而不是一灘死水。

“那……貿易最重要的是什麼?”

“……”

這下沒人知道了。

“運輸成本。”

林煜沒賣關子,直接公佈答案。

運輸成本也是成本,而且還是在貿易的鏈條裡,最重要的核心成本。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林煜》 第二百三十六章 運輸成本(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