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部分 (第1/4頁)

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行政單位。大者稱都督府,小者稱州,以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

新唐書;地理志》說,這些府州“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

護所領”。也就是說,中央不向這些府州徵收貢賦,一般內部事務也任其自治,但仍須接

受邊州都督與都護的領導。這樣的羈糜府州,據《地理志》的記載,有856個,比內地府

州還多。這種以羈糜府州自治,而以都督、都護府監領的邊疆行政體制,對於少數民族地

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二)節度使與觀察使,隨著封建軍事制度

的演變和統治階級內部關係的變化,統治集團中的明爭暗鬥又逐漸激烈起來。自唐睿宗時

起(公元684年),為了適應邊防軍的需要,開始設立節度使,由統領當地軍隊的都督兼

任。這時地方州郡仍由朝廷委任的各道按察使監督,不隸屬於節度使。天寶中,節度使增

至八個,它們是:安西(駐今新疆庫車)、北庭(駐今烏魯木齊)、河西(駐今甘肅武威)、范陽(駐今北京)、平盧(駐今遼寧朝陽)、隴右(駐今青海樂都)、朔方(駐今寧

夏靈武)、河東(駐今山西太原)。他們的權力也大大擴張,一般不僅兼任駐區的都督、

刺史、且兼任一道的採訪處置使,握有監察地方官吏的大權。同時,他們還兼屯田、水陸

轉運等有經濟權的使職。這樣,節度使們就集地方軍、政、財權於一身。《舊唐書;職官

志》說:天寶中,緣邊御戎,置八節度使。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使,得以專

制軍事。行則建符節,樹六纛。外任之中無比焉。至德以後,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

其例受節度使之號。節度使往往兼領數鎮,久任不替,長期掌兵。因此,昔日府兵制實行

時期的那種“兵散於府,將歸於朝”的狀況已經過去了。此時的節度使,正如《新唐書;

兵志》所說“據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還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的

地方軍閥勢力。唐代的節度使,實際上有三種不同情況:(一)早期的節度使,是統轄邊

防軍隊、駐守國境,是比較固定的軍事首領。(二)安史之亂後,軍閥佔據地的節度使,

形成了半獨立的政權,即使表面上聽命,也始終是唐朝政府力量所不能控制的地方割據軍

閥。(三)一般地區所設的節度使,其性質和魏晉南北朝的都督、刺史相似,以節度使兼

任所在的州刺史。這類節度使多設在中原及東南、西南地區,由中央任免,大多數是文人

擔任。節度使直屬軍隊的軍職和使府內的文職,大多數是自行任命的。規定的文職有行軍

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等,其中任要職者也可以代行節度使職權。次一等的,

可以委派代理州縣職務。這些名為幕職的差遣官,無官階,故此種人必須帶有郎官、御史

等頭銜。幕職不限出身,文士不論是否中進士,都可以應聘。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推薦

到中央任職。事實上,唐代中期以後的文士,很多都以幕僚作進身之階,這是宋代進士必

先任幕職的由來。唐代有一種駕凌於州縣之上的地方行政機關,叫方鎮,又稱“道”,是

依山川形勢而劃分的監察區域。貞觀時期分全國為十道,玄宗時分天下為十五道,至唐後

期,全國已被劃分成四十餘道,每道皆置觀察使,雄藩重鎮則帶節度使,不帶節度使者則

帶都團練使或都防禦使。它們雖仍是使職,實際上已經成為統領一道軍政、民政、財政、

司法等大權的行政長官了。州縣二級建制實際上變成了道、州、縣三級建制,出現了“制

敕不下支郡,刺史不專奏事”的局面。諸道觀察使等,一般以所治州刺史或府尹、長史為

本官,其屬下除了原來州府下的一套佐僚外,還有一套人數不少的幕府。其中既有都知兵

馬使、都押衙、都虞侯、都教練使、都指揮使等帶兵打仗的武夫,又有副使、行軍司馬、

判官、掌書記、支使、推官、巡官等一批文職幕僚,地方事權盡掌於這些人手中。如行軍

司馬掌軍籍、符伍、號令印信,德宗朝

《風流唐伯虎電視劇圖片》 第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