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頁)
開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公孫固的話說得沒錯,但是宋襄公卻不愛聽了,他說:“楚國確實人強馬壯,可是他們是不義之師;我們人雖然少,但卻是仁義之師。他們的不義之師怎麼可能打勝我們的仁義之師呢?”說完,宋襄公還叫手下人繡了一面大旗,上面寫著“仁義”二字,隨後就在原地等楚軍來。
楚軍很快就追上來了。就在他們渡河的時候,公孫固又向宋襄公獻計說,現在楚軍正在渡河立足未穩,我們不如殺過去,一定能取勝。公孫固這算是一招“以逸待勞”了,不可謂不高。哪裡曉得宋襄公聽了連連搖頭說:“那怎麼可以,我們是仁義之師,怎麼能趁著人家渡河的時候動手呢。還是等他們渡河完畢擺開陣勢,我們再去打吧。”
後來的情況可想而知了,宋襄公就在原地擺開陣勢。等楚軍渡河完畢,一戰便將宋軍殺得大敗,而那個滿口“仁義”的宋襄公也差點丟了性命。事實上,宋襄公乃是假仁假義,自然落得失敗的下場。當年齊桓公一死,宋襄公就約會幾個諸侯共同立公子昭為齊國的國君,就是齊孝公。宋襄公由此便想接著齊桓公做霸主。但人家不同意,尤其是楚、鄭國君,聯合反對,當面侮辱了他。宋襄公由此記恨,一定要報仇。楚國是大國,兵力強,鄭國小,兵力弱,宋襄公便決定先伐鄭。
鄭國急忙向楚國求援,由此才引發上面所說的宋楚之戰。這樣的戰爭,談得上什麼“仁義”呢?
今天我想起這個故事,倒不是想要嘲笑宋襄公,只是看到了這樣的問題存在: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就會盛行;家庭出現了糾紛,才需要強調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會要求臣子的忠心。孔丘所提倡的正是這些,然而這些都是末學之道,只能使人民陷於更加混亂和不仁,社會就會更加墮落,人心就更遠離了本性。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所擔憂的啊。
點選(1102) | 評論(6)
宋襄公①:仗打敗了又如何?我起碼沒有留下不仁不義的罵名,要是我聽了公孫固那小子的話,趁著楚軍渡河的時候就去打他們,就算取勝了,老百姓會臣服嗎?要以德服人,你們根本就不懂!
大道廢,有仁義(2)
鄭國國民:我看宋襄公也是滿口仁義的偽君子!你整天說仁義,當初諸侯沒推選你做盟主的時候,瞧你那德性。再說,你為什麼要打我們鄭國?還不是看我們跟楚國關係好,沒有巴結你們宋國就急眼了!你還不是想做個霸主麼!
晉文公②:我舅舅子犯曾經告訴我,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但是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
若不是聽了他老人家的話,城濮之戰我哪裡勝得了?
韓非子③:宋襄公也好,周景王也罷,都已經遠去了,倒是李老這個反思很好,其實先前很多人都覺得李老的思想太過於縹緲虛無了,我倒覺得可以再務實化一點,否則其中很多閃光的觀點都要被埋沒了,真是可惜。
呂不韋:韓非,我這些年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努力,你的書我也看了一些,好是很好,不過你沒有治國的實戰經驗,還是我的《呂氏春秋》好。
遊客:李老說的是世間的普遍規律,他是哲學家,不是政治家,要把哲###用到治國安邦中去,當然還要靠政治家努力。李老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的作品帝王也可以讀,大臣也可以讀,咱普通老百姓看看,也能修身養性。
①宋襄公(?―前637),本名子茲甫,宋桓公次子。宋國第二十任君主,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②晉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與齊桓公齊名,為春秋五霸之一。
③韓非子(前275―前221),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
兵者不祥之器(1)
兵者不祥之器 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辛巳年十月 天氣 今日心情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光陰似箭,轉眼就到了秋天,洛陽的天氣慢慢涼下來了。今天一早就傳來了一個不好的訊息:魯國發生政變,昭公下落不明。
這訊息來得過於突然,讓我不由得一驚,持續幾個月的魯國內亂
《了《老子》》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