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部分 (第1/4頁)

貓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偉大的社會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提供了一個框架可以幫助我們決定是走是留。赫希曼1915年生於柏林,在納粹的年代移民美國,並在二戰期間在美國軍隊中服役,隨後他在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擔任教授。在1970年的經典著作《退出、呼籲與忠誠》(Exit Voice And Loyalty)一書中,赫希曼認為在面對令人不滿意的狀況時,我們可以“退出”或者是“表達”不滿,我們越是覺得“忠誠”,就越有可能採用後一種方式。就地點而言,我們決定是否離開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地方的忠誠度,還有我們的社會關係。

但是,今天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能正在撥動這一敏感的天平。隨著聚集的好處不斷增加,世界變得更加不平坦,更多的人可能會覺得不得不遷移以取得更好的經濟收入。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將永遠成為全球遊牧一族。遷移的確關乎我們潛能的發揮和幸福,我們必須認識到地點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對我們的選擇進行權衡,並在需要時搬到別的地方。

聰明人都去哪兒了?(1)

為了找到食物,逃離戰亂,躲避宗教和政治*,或者尋求經濟機會,人類經常遷移。縱觀人類歷史,人們生活的區域還是相對較小的。《經濟學家》2007年的一篇文章這樣總結了人類遷移的長期輪廓:

無論你認為人類的歷史是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的伊甸園,還是分散在今天東非大草原一帶,很顯然智人並不是一種天生的城市動物。初期人們的居住地最重要的是能滿足找到食物的需要,而打獵和尋找吃的都得在農業區域。直到最後一次冰河時代快結束的時候,大約1�1萬年以前,人們才開始建設可以稱得上是鄉村的東西,那個時候,人類已經存在了大約12萬年了。大概又過了6000年,也就是今天被稱為古代的時期,才出現超過10萬人的城市。甚至在1800年,全世界也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中。而在未來幾個月中,這一比例將超過50%,即使現在還沒有達到。不論是對是錯,智人已經成為“智城人英文原文為urbanus,為根據智人的英文創的詞。——譯者注”。1

這一趨勢遠沒有結束。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30年,將有超過2/3的世界人口(44億人)生活在城市中。2

有些人說自從1960年以來,人口遷移的方式已經發生了改變,人們正在從城市和市區中心遷往郊區。這些人認為數以千萬計的人們離開城市已經改變了農村遷往城市的浪潮。的確如此,因為郊區有更新的住房、更新的基礎設施和更好的生活質量。3這毫無疑問加速了階級和種族的重新劃分,使人們更加依賴汽車,也帶來了更多的消費和全新的生活方式。

但是與這一趨勢背道而馳的是全球的城市化浪潮,以及美國出現的顯著的迴歸城市的浪潮。中產階級化的強大過程已經席捲了城市,把閣樓、公寓、歷史遺蹟保護、新的餐館、零售店和夜生活重新帶回城市。有些人預言這一趨勢將會退潮,因為最初推動中產階級化的人們已經買不起那兒的房子了。

根據頂尖的人類學家和政治社會學家的觀點,這兩種相互競爭的浪潮所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人們根據價值觀、文化和政治重新“分類”的過程。最精確地捕捉到這一矛盾的人可能是大衛?布魯克斯(D*id Brooks),他使用了兩個象徵性的美國人物來說明:一個是喝卡布奇諾的“布林喬亞—波希米亞族”(也簡稱為波波族),另一個是郊區的“院中人(Patioman)。”

才能遷移

2006年,我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文章指出,現在世界正在進行更為重要的人口重組:擁有高技能、高學歷和高薪的人大量移居到少數大都市區域,與之相應的,傳統的中低階層則從大都市遷出。這種人們根據經濟收入潛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佈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我稱之為才能遷移,把吸引這些人的區域稱為才能都市。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聰明人都去哪兒了?(2)

才能遷移最好的證據是大學畢業生在地理上的分佈日益集中。根據哈佛大學的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Glaeser)和芝加哥大學克里斯托弗?貝里(Christopher Berry)的研究,1970年美國人才資源的分佈相對平均。5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1%擁有大學學歷,在美國一半以上的城市中,這一數字都在9%到13%之間。這一數值最低的城市是克利夫蘭,

《你屬於哪座城》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