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2部分 (第1/4頁)

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誑鉸傭�吹囊�秸�嫡�翟送�拔骶�保ㄎ靼玻��

四月十九日,李自成早晨發兵,他戴絨帽,一身藍布箭衣,打扮樸素。隨行人中,除七八萬精兵外(號稱二十萬),還有吳三桂父親吳襄以及崇禎帝三個兒子,均派人嚴加看守。

山海關前的慘敗

1644年初,皇太極已死。主持清國政局的多爾袞聽說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順”,立刻派人前去聯絡,提出要“並取中原,同享富貴”。李自成對此沒有做出反應。

三月初,農民軍兵臨城下,吳三桂接詔棄寧遠,往山海關方向移動,清國上下大為興奮,準備藉機南取中原。

清國漢人“大學士”范文程連忙獻策:其一,可入邊直取北京;其二,昔日以明朝為敵,此次入關後的敵人是農民軍;其三,明朝積弱,必定滅亡,一定要趁此百年不遇的機會佔領中原,特別是河北地區。

多爾袞大為贊同。他下令在國內徵兵,男丁七十以下,十二歲以上,必須從軍,可以說是傾國全力而來。同時,多爾袞還聽從范文程建議,嚴肅紀律,力誡兵將進入明朝國境後勿再像以前那樣只顧殺掠,要以安撫為主。

松山敗後,由於極需人才,明廷並未嚴處敗逃的吳三桂,僅名義上降其三級使用,仍然派他固守寧遠。吳三桂很知報恩,整日訓練士卒,加強城防,把數千士兵擴充套件為數萬人,器械一新。崇禎十六年(1643年),他還率兵多次擊敗清軍的進攻,並多次拒絕其舅父祖大壽替清軍對他的“招降”,很想做明朝耿耿忠臣(當時他也不可能因舅而降,因為其父吳襄在北京,且受崇禎帝信用)。

吳三桂離開寧遠前,清軍已經佔領了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中前所(今綏中前所)以及前屯衛。山海關之外,只有吳三桂孤軍奮戰,死守寧遠孤城。

明廷下詔,指示吳三桂棄寧遠回援京師,他當時確實聞命即上路。臨行前,吳三桂下令把寧遠城中的所有建築皆燒燬,以免資敵。但由於寧遠城內兵民相加共五十萬人,人多物多,全部遷徙入關非常費事。沓沓而行,一天只能走數十里,直到三月十六日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此時真很“仁義”,大有劉玄德當年之風。話說回來,他此舉也是“婦人之仁”,君父在京,岌岌可危,最要緊的是回援回京。但話又說回來,他幾萬人馬趕到北京,面對一百萬農民軍,也不一定是對手。

吳三桂安頓居民後,率部隊急馳入衛,三月二十日到抵豐潤,卻聽說農民軍已經在前一天攻破北京城。這時候,吳三桂平生第一次真正處於兩難地步:孤軍窮途,要不投降農民軍,要不投降滿清。思想鬥爭並不久,吳三桂就作出了抉擇:準備投降李自成。一來自己老父陷於北京,為李自成扣押;二來大明已亡,新朝甫建,不失為開國功臣。而且,與他同級的有兵有將有城的唐通、姜環等人都已經降附,他吳三桂投附,也算不甘人後,知天順命。

李自成當然注重山海關方面的吳三桂,入京後即派人持檄招撫,表示他歸大順後“不失封侯之位”。

於是,猶疑間,吳三桂往北京方向趕路,一路大貼告示安民:。

北京城內的吳三桂父親吳襄為全家性命打算,也“語重心長”親筆寫信來勸。老吳的信,可能被農民軍所逼,不得不寫。(還有一說是李自成先派明朝降將唐通帶兵持金帛迎降吳三桂並接管山海關。)

行至半途,吳三桂得知了大順軍在北京拷打明朝官員追贓之事,不少暗中逃出的官員遮道哭訴,吳三桂大失所望。當他得知自己父親也被夾拷的訊息,憤怒至極,決定不再入京,怕自入羅網後父子遭殺戮。後人總是渲染吳三桂愛妾陳圓圓(陳沅)被劉宗敏搶掠姦汙之事是他叛李自成的主要原因,其實這只是次要原因。

前明遺老和滿清文人日後為了加重吳三桂“罪行”,故意拿他“衝冠一怒為紅顏”說事,以此反襯他對明朝的不忠與對父親的不孝。

吳三桂與李自成撕破臉,自然要靠近背後咄咄逼人的滿清。但當時吳三桂不是即刻降清,而是以大明朝孤臣義士的身份,向滿清“借兵復仇”。

吳三桂請清軍從喜峰口、密雲等處入邊,自己試圖仍舊掌握山海關險隘來牽制清軍。

當時,多爾袞所領大部清軍的的確確不是往山海關方向走。他聽從洪承疇建議,怕李自成農民軍燒空搶光北京後西遁西安,正急行軍想從薊州、密雲等處進攻北京。

接到吳三桂密信,多爾袞大喜過望,立刻改變主力部隊行軍路線,直奔山海關而來。同時,他寫信給吳三桂,許以“裂土

《大明朝的奇葩事》 第6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