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頁)
匆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注入大海。
如果有人想阻止江水的流淌,或者將它引向其他的方向,都會被江水所吞沒。
教育孩子就和這個道理一樣,孩子們就像是不同的江水,但最終都會流向一個地方。如果父母想要改變江水的流向,最終只能導致江河的決堤。
怎樣調和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怎樣教育孩子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如果真的為孩子們著想,就讓孩子們自己去競爭、自己去比較、相互影響吧。父母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愛,足夠的信任就可以了。隨著孩子們的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他們也會由相互競爭轉變成相互促進的。
·☆思考……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每個人都有感性和理性兩種認識。理性認識需要進行邏輯思考,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透過邏輯思維考慮該如何解決問題就是理性認識。在透過理性思維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對事物的感知就是感性,感性是理性思維的基礎。最近人們才開始認識到,感性認識能力是人們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幾年前韓國開始流行“感性指數”這一說法。報紙和電視上連篇累牘地宣稱“感性指
數”低的人將不適於社會生存。敏感的媽媽們害怕孩子的“感性指數”低於別人,爭先恐後地把孩子送到可以培養感性認識能力的學校去學習。
在學校培養感性認識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思考的多樣化。培養感性認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多角度進行思考。讓孩子在面對一個事物時,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是培養感性認識的核心。
但是,強迫性的思考是不可取的。孩子面對不關心的東西,如果要求他去思考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才是培養孩子感性認識的捷徑,而這個捷徑就隱藏在生活中。
不要忽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提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許多提問是沒有答案的。“人為什麼會死?”、“人們為什麼要進行戰爭?”孩子類似的問題無窮無盡。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真的令大人們很為難。
不知道您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有一天孩子忽然問:“媽媽,我是怎麼生出來的?”
這種問題雖然有答案,但是卻十分難以回答。“爸爸和媽媽,在晚上相愛,就生出你來了。”即使直接這樣和孩子說,孩子也不會真正地明白。媽媽面對這種問題不知道該怎樣應付過去,最後只能回答:“因為爸爸和媽媽結婚了。”
這樣回答完後,媽媽暗自鬆了一口氣,以為自己的回答很巧妙,但是沒有想到孩子的問題接踵而來。
“爸爸為什麼和媽媽結婚?”
“因為爸爸和媽媽相愛。”
“爸爸和媽媽為什麼相愛?愛是什麼?”
這時候孩子連最初問的是什麼都忘了,媽媽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最後媽媽用生氣的語調終止了對話:“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雖然孩子還有很多問題不明白,但是卻不敢再問了。因為他已經覺察出媽媽有些不耐煩了。
在回答了幾次孩子荒唐的問題後,媽媽就開始故意避開孩子的提問,而且還會覺得這樣的對話是在哄小孩子玩,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
這樣想就是媽媽的錯誤了,孩子是因為真的很好奇才會問這樣的問題,而媽媽回答他們也絕對不是在浪費時間。阻止孩子的提問就是主動放棄了培養孩子感性認識的機會。
培養孩子感性認識的方法,就在這不停回答孩子的提問當中。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孩子已經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番思考,實在想不明白才向媽媽求助,以得到正確的答案。在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提問中,孩子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孩子的思路也在不斷擴充套件,這是孩子感性認識的基礎。
在孩子問“為什麼”的同時,也要問孩子“為什麼”。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
有一天正在吃晚飯的時候,南希突然向我提出這個問題。當時南希剛上幼兒園不久,對她突然的提問,我只有用常理來解釋。
“人的年齡大了,身體就會衰弱、生病,衰弱到一定程度人就會死。”
南希似乎不滿意我的回答,反問我:
“不是的。人不是神創造的嗎?”
“是的。”
“那麼神為什麼讓人死?”
這時候,我明白了南希問這個問題的初衷。小孩子是不會明白為什麼神創造了人類,又會讓人死的。我沒有回答南希而是反問孩子們:
“你們
《好孩子的成長目標》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