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641章 老謀深算 (第1/3頁)

大司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碼頭上,幾十名坐在涼蓆上的地方官吏面前,都擺著一張矮案上,放了紙和筆。

李中易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民生題目,當眾讓人抄錄後,分發給官員們去做題。

題目其實也並不複雜,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

本地的糧食價格最高多少錢一升?最低多少錢一升?白蘿蔔多少錢一斤?租賃一間房子多少錢?

另外,還有幾道政務題。修一里官道,大約需要多少工奴,多少糧食?

本地的警政寺,可有擾民之舉?

題目比較多,且很雜。但是,只要是熟悉本地的情況,答題其實很簡單。

李中易是起於草莽的皇帝,深知官場的情弊。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每出一個惠民的善政,在各地官僚們的合謀之下,最終都成了坑民之政。

所以,李中易每到一地,都喜歡出民生和政務題,考一考本地的官員們。

如今的地方官府,其實已經變成了幾權分立的格局。

巡檢司掌握兵權,大理分寺掌握審判大權,警政寺捏著警權。

客觀的說,知府、知州和知縣的工作壓力和強度,也大大的減輕了。而且,分權之後,知府(縣)們做惡的能力,直線下降。

這其中,最主要的是,司法不再地方化,知府無法利用手裡掌握的權勢,干預大理分寺衙門的審判事務。

李中易心裡很清楚,司法地方化,百弊叢生,而無一利。

地方官若想做惡,必先驅使警政寺的惡吏。

如果警政寺抓錯了人,大理分寺不可能袒護他們。因為,糾正錯抓,是法官晉升時,極其重要的加分項。

直屬於朝廷大理寺的大理分寺,由於採取的是法官跨路輪換制度,就從制度上,確保了及時糾正錯案的能力。

沒有制度保障的善政,都是空中樓閣。

兩個時辰後,時間到,鄭州的官員們都交了卷。

因為答卷有很多,李中易不可能馬上看完,就擺了擺手,讓官員們各自散去。

李中易在鄭州停留了三天,看完了答卷之後,就開始單獨召見相應的官員。

交談之後,印象特別深刻的地方官吏,李中易都會記在小白本上,以備將來之用。

治國之道,受重治吏。官吏無能,或是貪婪無度,都會導致善政變成害民之惡政,不可不察。

寒窗苦讀十餘年,千里之外做官,就為了替草民服務?

由於,有海外殖民的豐厚利益,李中易奉行的是高薪養廉,外加就近監督的策略。

全國的知府,除了月俸均為兩百貫錢之外,還另有三百貫的雜費。

雜費指的是,養車伕的錢,養馬的錢,改善伙食的錢。

手握實權的官僚們,怎麼可能受窮呢?

既不讓他們貪汙腐敗,又不給好處,他們豈能安分守己的不幹壞事?

李中易的策略是,把明暗利益,都搞成公開化。每月五百貫錢,還不夠花,還要伸手去撈錢,那就別怪他李某人不念舊情了。

實際上,把官僚們的利益固定化之後,算大帳的時候,朝廷其實是大賺特賺的。

地方官僚們的貪汙腐敗,他們收十,才可能給朝廷一。而且,破壞的都是自耕農或是商戶的利益。

自耕農和商戶,被紛紛搞破產之後,朝廷的稅源,就會持續性的減少。

土地兼併,商業蕭條,讓朝廷的財源日益枯竭。一旦遇上外敵入侵,就必須加稅養官,加餉養兵。

自耕農和商戶的負擔越重,流民就越多,朝廷的財源也就越發的捉襟見肘,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總而言之,李中易最大的國策,其實是:充分維護自耕農的利益,確保朝廷的財源充裕。

此次鄭州之行,李中易總共單獨召見了七名官吏,並把他們的名字都記在了小白本上。

和以往的王朝十分輕視吏員不同,李中易批准的新學進士,都是從吏員開始做起。

宰輔必發於州縣,州縣必始於吏員。

不從基層吏員開始做起,怎麼知道底層百姓的情弊?

通俗的說,李中易要乾的事,其實是從世襲的州縣胥吏手中,一步步的拿回吏權。

帥船重新啟航後,轉入黃河,順流直下,速度就快得多了。

李中易每到一個大州大縣,或是大府,都會有意識的停留一、兩天。

把在鄭州做過的事情,

《逍遙侯小說》 第1641章 老謀深算(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