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馬具 (第1/3頁)
熙檬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馬具是一個名字,指的是包含馬鞍、馬轡、馬鞭、馬鐙、馬褲等等在內的能夠輔助騎兵的工具,而在這些工具之中以軍事的用途來說,起到最大作用的絕對就是馬鞍和馬鐙。
馬鞍是騎手的屁股和馬背之間,作用有些類似於汽車的懸架,能夠讓騎兵在顛簸不平的馬背上坐得更加的舒服,從而增強騎兵們長途前進時候的耐久力。
如果坐過長途汽車(非臥鋪)或者長途火車硬座的人都知道,一個好的座椅其實是能夠極大的緩解人在旅途之中的承受力和心情的,馬鞍正是起到了這麼一個好座椅的作用。
不僅如此,像高橋馬鞍這種馬具還可以非常方便的把騎士固定住,是重騎兵的絕佳輔助工具。
至於馬鐙,那就更加了不得了,正是因為馬鐙這個東西的出現,才讓中國古代的騎兵這個兵種直接從類似車兵一樣的輔助兵種,一躍成為和步兵平起平坐、甚至凌駕步兵之上的主力兵種。
在工業革命之前地球上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正是憑藉著天下無敵所向披靡的騎兵,在短短几十年中橫掃了當時大半個文明世界。
直到兩次世界大戰之時,以坦克為首的機械化部隊的興起才終於讓騎兵走向窮途末路。
可以這麼說,從馬鐙的出現開始直到坦克這種機械化部隊大規模成建制投入戰場的這整整兩千年裡,騎兵這個兵種,就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兵種!
為什麼馬鐙這個東西,對於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騎兵史能夠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呢?
馬鐙的存在能夠讓騎兵,尤其是輕騎兵們更加容易控制自己的身體,當在高速前進的時候可以比之前更加方便的維持在馬背上的平衡。
有了馬鐙,想要做出比如騎馬射箭,馬上衝陣,舉刀砍殺這些動作的時候就會更加的容易。
這“容易”兩個字,其實就是馬鐙此物的精髓所在。
有了馬鐙之後,學習騎術對於中原地區的人民來說,就不再像之前那麼困難了。
舉個人人皆知的例子,合格的騎術就相當於是駕照,而沒有馬鐙的馬相當於手動擋,有馬鐙的馬相當於自動擋。
你學手動擋,點火之後得踩離合、掛擋、放手剎、松離合至半離合狀態同時稍微踩油門,然後還得穩穩控制好離合才能夠起步,離合不能松太快不然可能熄火,油門不能踩太多不然可能竄車。
自動擋呢?點火,踩剎車掛d擋,鬆手剎,松剎車,一腳油門穩穩走人。熄火?不存在的。
單從上面兩句話的字數,都能夠體會到手動擋相較於自動擋的繁瑣和難學。
在考取駕照(騎術)這方面,無馬鐙的手動擋,絕對是被有馬鐙自動擋給碾壓出幾條街的。
對於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來說,因為他們是在馬背上長大的,相當於天天開車跑山路,什麼漂移那是信手就來,手動擋也一樣的開,有沒有馬鐙這個自動擋都無關緊要。
但是對於中原的農耕民族來說,馬鐙這個自動擋的出現,極大的降低了騎術這個駕照的獲得難度和門檻,能夠讓更多之前從沒有騎過馬計程車兵迅速的透過培訓成為騎兵,從而在騎兵數量上擁有了抗衡草原騎兵的本錢。
這,才是馬鐙的最大意義!
平原君趙勝並不是傻子,相反這位趙國相邦雖然算不上趙國時代最聰明的那一批人,但也絕對屬於聰明人之類,所以立刻就想明白了馬鐙和馬鞍這一套馬具的意義,雙眼放光十分激動的說道:“大王,若我趙國騎兵擁有此套馬具,想必橫掃六國必定不在話下!”
春秋時期,戰車兵是戰場的主角,以至於人們喜歡用戰車的數量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比如說什麼“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等等。
而在戰國這個年代,正是車兵漸漸衰落,騎兵開始興起的年代,但騎兵在這個時候其實並不是主力兵種。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在秦始皇兵馬俑之中都仍然有著車兵的存在,以及兵馬俑裡的騎兵們腳下都是沒有馬鐙存在的。
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沒有馬鞍馬鐙這些馬具的出現和大規模的應用,導致騎兵在機動性,耐久性和殺傷力上都存在問題,而且本身培養騎兵的門檻也太高。
所以在這個時候,馬鐙乃至這整套馬具出現的意義,絕對是無以倫比的。
趙丹的小兒子趙偃跑到馬旁邊東摸摸西摸摸,一臉的好奇。
趙恆則站在一旁認真的聽著自家父王和叔爺爺的對話,這名趙國的大王子隱隱有些感覺,今天父王帶自己來看的這個東西,怕
《戰國趙國是現在哪裡的地方》 第十七章 馬具(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