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部分 (第1/4頁)

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寫日報3道轉抄手續。負責原油樣品化驗的採油三礦化驗室的職工,為了保證工作質量,建立起了每天集體審查和半月資料普查制度。每天下班前,把自己化驗所得的資料,交給大家看,讀給大家聽,互相監督,避免誤差。這個化驗室,1年中進行了8800多次原油樣品化驗,共取得了3萬多個資料,誤差不超過萬分之五。為了檢驗他們化驗資料的準確性,康世恩曾叫人把薩爾圖的原油樣品拿到葡萄花去,作為葡萄花的原油樣品送到化驗室。化驗室馬上發現了問題,提出原油樣品的各項化驗資料,不像是葡萄花的,而像是薩爾圖的。他們懷疑是原油樣品弄錯了,不然就是取樣器漏氣了。當康世恩說明實情後,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大慶油田會戰指揮領導集體從一開始就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大慶油田會戰的科學研究隊伍、工程技術隊伍,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幾歲,總地質師、鑽井總工程師、採油總工程師也只有三十幾歲,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大慶黨委對他們採取了“充分信任,大膽使用,嚴格要求,熱情幫助”的方針。考慮到在“大躍進”和隨後的反右傾、拔白旗等政治運動中,不少知識分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1962年7月10日,大慶石油會戰黨委主要領導在技術幹部會議上正式宣佈:“所有受過批判、戴上右傾及白旗帽子的一律取消。當時有材料存檔的,一律取出銷燬,這叫一風吹”。並明確指出:會戰的技術幹部,絕大多數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長大的,接受的是社會主義教育,為人民服務,為生產服務的教育,是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的,是勞動人民知識分子。黨委規定:工作上的意見,技術上的爭論,與政治混淆起來是不對的,技術幹部對國家的最好貢獻,就是在技術工作上做出成績。在組織上,會戰初期就設定八大總工程師,實行技術責任制,讓他們有職有權地進行工作。各級領導幹部要和技術人員打成一片,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增進相互間的瞭解。餘秋裡還多次鼓勵技術人員要敢於發表不同意見,不要看著領導的臉色講話。

為了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餘秋裡提出,要給科研人員創造一個好的工作條件。1960年、1961年開展農副業生產時,指揮部規定,科研地質技術人員平時一律不參加農業勞動。在一次會議上,餘秋裡講話說,科研地質人員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搞滲透率”。在生活上,也對科研人員給予照顧,讓他們吃飽,定量不夠可以補助。北京石油學院副教授秦同洛飯量大,指揮部專門規定,他吃飯不受定量限制,可以放開肚皮吃。以後又請一些專家吃小灶。

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這樣一種氣氛下,廣大科技人員發揚獨創精神,樹立“敢想敢說敢幹,嚴格嚴肅嚴密”的作風,勇於同世界先進技術較量,努力攀登油田科學技術高峰。有的年輕科技人員在自己的房門上貼出“莫看毛頭小夥子,敢笑天下第一流”的對聯,表達了他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雄心壯志。由大學教授、工程師、技術人員組成的油層研究隊,白天上井蒐集資料,晚上在乾打壘裡,有時還需要在油燈、燭光下進行科學研究。大學教授張英、設計工程師寧玉川和群眾相結合,深入現場調查了232口井的情況,取得9700多個資料,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創造出一套有自己特點的工藝流程,解決了嚴寒地區高含蠟、高凝固點原油集輸方法。為了弄清油田土壤傳熱系統,解決保溫的合理溫度問題,設計工程師譚學陵等人從1960年到1961年連續10個月,在夜裡最冷的時候進行現場測溫,共步行6000公里,觀測1600個點,取得5萬個資料,進行了1100次分析對比,終於取得了科學資料,並校正了前蘇聯沿用的集油管線設計的計算公式。技術員蔡升等人在嚴寒季節,懷揣窩頭,跟隨油槽車,行程1萬公里,測氣溫800次、風速600次,取得油溫資料1400多個,弄清了冬季鐵路油槽車在運輸途中原油變化的情況,確定了油庫合理加熱溫度。井下研究所的科技人員,進行了1018次試驗,創造出多級水力封隔器,解決了分層控制油層的重大技術難題,獲國家重大發明獎,併為推行我國自己獨創的分層採油、分層注水、分層測試、分層改造的採油新工藝提供了條件。

第三章 有熱情,更要講科學(3)

為了合理開發大慶油田,會戰指揮部從一開始就確定了“長期穩定高產”的開發方針。要實現這一方針,必須使制定的計劃目標切實可靠,留有餘地。為此,在計算油田地質儲量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當時尚無能力開採的薄油層、細密油層的儲量暫不計算

《工業學大慶郵票》 第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