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3頁)
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毛澤東的確很愛看《三國演義》,但毛澤東的軍事謀略早已經超過了魏蜀吳三國中的任何一位軍事家,更不消說那個失敗的諸葛亮了。
毛澤東從諸葛亮那裡得到的大多是反面教訓,所以他採用的是和諸葛亮全然不同的領導模式。以下是毛澤東與諸葛亮軍事謀略的比較:
比較之一:群眾基礎不同
毛澤東注重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他要把軍隊建成是人民的子弟兵。正確的政治綱領為毛澤東的軍事勝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中國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人處處得到群眾的支援。而敵人則總是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抗日戰爭時期,老百姓響應共產黨的號召實行堅壁清野,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掃蕩;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群眾爭相推車挑擔支援前線;抗美援朝期間,無數人勒緊褲腰帶省下錢捐助人民志願軍。這一切都說明,“群眾路線”是共產黨的制勝法寶,也是毛澤東軍事勝利的保障。
而諸葛亮只注重劉氏政權的利益,為了所謂的“匡復漢室”,不惜窮兵黷武,連年發動戰爭,所以他無法得到廣泛的群眾基礎。魏屬領地的群眾並不因為蜀軍代表漢室利益就夾道歡迎諸葛亮,他們對曹魏政權的忠心要遠遠強於對恢復漢室的幻想。在司馬懿堅壁清野的策略面下,諸葛亮無法得到當地老百姓的支援,每每因糧草不濟而敗退漢中。多年征戰造成蜀國國力嚴重衰退,在諸葛亮死後不久,蜀國便從此一蹶不振了。
比較之二:決策機制不同
毛澤東思想並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而是全體共產黨員的思想結晶。共產黨的決策機制是民主集中制,這可以有效彌補個人思維的缺陷。雖然毛澤東晚年在政治決策上犯了一些錯誤,但他在戰爭年代的軍事指揮生涯中,則是很好地執行了民主集中制。
1947年冬季,毛澤東指導人民解放軍開展新式整軍運動。他把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制度概括為政治民主、軍事民主、經濟民主,這次整軍運動到1948年夏季結束。在具體的軍事戰役中,毛澤東也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多方聽取不同意見,然後作出最後的決策。1948年1月,毛澤東同意粟裕的意見,即3個縱隊3月下旬渡過長江進行發展。後來隨著戰局的發展,粟裕認識到3月下旬渡江並不是最好的行動,於是他又以個人名義給中央軍委發電報,建議華野三個縱隊暫不渡江,仍在內線作戰,以爭取戰局之最有利發展。毛澤東看了電報後,急召陳毅、粟裕到中央,並於4月30日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粟裕的方案。會議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議,決定粟裕兵團的任務目前不是渡江,而是開闢渡江道路。這次對重大抉擇做出的變動,事實證明是正確的。它對後來戰局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諸葛亮的決策機制完全是靠個人智謀,這就無可避免地會發生很多問題。諸葛亮用兵不願意和人商量,將士們出征前往往都是一頭霧水,非要等到關鍵時刻開啟諸葛亮贈送的錦囊才能悟出諸葛亮的真實用意。這似乎很能體現諸葛亮處處高人一籌的才智。但是卻不利於發揮集體的力量。雖然諸葛亮有時也會接受別人的獻策,但他從不會專門召開會議討論具體的用兵方案。往往是隻有他認為方案不錯,也根本不會讓更多的人來論證,而是自己就進行決策了。
比較至三:軍事原則不同
毛澤東的軍事原則是以效率為核心的,而諸葛亮的作戰方案往往追求表面的勝利。1947年12月,毛澤東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提出了十大軍事原則,其中有“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等等。可以說,毛澤東提出的軍事原則是以謹慎、高效為核心的。這樣可以保證解放軍的每一次戰役都建立在有針對性的目標之上,而且還有助於軍隊取得實實在在的績效。
毛澤東與諸葛亮軍事謀略之比較(2)
從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到1946年10月,國民黨佔領解放區縣以上城市153座,解放軍只收復或攻佔了國民黨的48座縣城。算下來解放軍淨丟失105座城市。如果只看城池的得失,你會以為是國民黨軍隊佔了便宜,而且國民黨的宣傳機構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透過城池易手的表面,卻是另一種力量變化的對比:這段時間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32個旅,連同被殲滅的非正規軍,總數達30萬人。
《為什麼說諸葛亮必敗》 第15部分(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