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一次演說中生動地說道,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種情景:一位最傑出的電腦設計大師在奄奄一息之際,一直令他恨鐵不成鋼的兒子突然回心轉意,回家來繼承他未竟的事業。如果這位電腦設計大師想用一個詞來概括他一生積累下來的智慧,那麼這個詞就是“頻寬”。
格魯夫(AndyGrove
)對這一點心領神會,1995年年初,
他宣佈:“要是你對過去十年的計算力量感到驚奇的話,其實你看到的力量不過是電腦力量的浩浩江河中的一滴水而已,等到你看到頻寬的成本將會導致什麼的時候,你會目瞪口呆。”
太陽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技術主管施密茲(Eric Schmidt
)是預感到即將來臨的浪潮,把握到這一浪潮的關鍵意義的人之一。他的基本看法是,作為電腦進步的推動力量的頻寬資源的劇增,將推翻摩爾規則。直到現在,電腦產業的進步仍然印證著摩爾規則。然而施密茲斷定,很快就會出現的局面是--頻寬為王。比爾?蓋茨對於頻寬問題有著更加樂觀,也更加明確的看法,他在1994年預言:“在10年的時間內,我們將擁有無限頻寬。”
吉爾德對此深有同感,他說:
頻寬是是一種傳輸力量--一個資訊通道(information channel
)在存在干擾的情況下無差錯地傳輸位元的能力。在光纖中,在無線傳輸中,在新的dumb switches中,在數字訊號處理器中,頻寬將以微處理器增長速度的5到100倍的速度擴充套件。隨著美國全國的光纖的迅速擴充套件,雙絞線的每秒數千位元的涓涓細流將變成每秒噴射十億位元(gigabit)的“高壓水龍頭”。然而目前的個人電腦對這一點還沒有做好準備。
適應這一情況的個人電腦一旦與這一高壓水龍頭連線,位元的潺潺溪流就會變成“資訊的大爆炸”(a blast of datasmithereens)。
由於頻寬問題目前還未解決,媒體技術主要集中在將聲音和畫面資訊所包含的巨量位元壓縮為數量較小的位元。聲像媒體的數字化主要就是“壓縮”和“解壓”,“編碼”和“解碼”,位元數巨大的聲像資訊(檔案),只能以原子的形式(如CD光碟和VCD光碟)傳輸(我們只好到音像店去買或租光碟而不能直接在網路獲取巨量的聲像資訊),數字化了的聲像資訊(光碟)與沒有被數字化的聲像資訊(錄影帶)對於資訊的接收者來說只有細節性而無實質性的不同。如果你用電腦來聽音樂,看電影,你也只是把電腦暫時當作錄音機、錄影機、電視機來使用,PC機成了錄音機、電視機的一位並不出色的模仿者。
在頻寬問題沒有真正解決以前,VCD機、音響裝置仍然會暢銷不衰(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一臺配有VCD機的電視機比一臺多媒體電腦實用得多)。音像資訊的數字化看上去並沒有長PC機的志氣;相反,它大長了電視機的威風。置頂盒技術是最長電視威風的技術。它讓人們足不出戶地從一個個規模巨大的“音像店”(即電視臺)“買到”無數張無形的VCD光碟。據說美國國會圖書館有50000部電影,如果將這些電影都數字化,觀眾就可以透過不同的電視臺找到自己想看的電影。單就這點而論,一個個(有線)電視臺儲存的大量聲像資訊,對觀眾似乎意味著“資訊爆炸”。
然而這樣因(聲像)資訊的數字化而導致的“資訊爆炸”並不意味著“數字時代”或“資訊時代”的到來。相反,它意味著電視時代(或大眾時代)進入鼎盛期,同時也意味著人類進入數字時代的步伐反而因電視的數字化而變慢。
換句話說,數字化電視將使人進入偽數字時代。要想理解這一點,我們先得從個化電腦與網路的關係說起。
第十一章 網路就是電腦
11.1 “叢林中的豪華汽車”
喬治?吉爾德特意給我們講述了(見“IssaquahMiracle
”一文)著名的電腦網路大師麥克爾?布奇(Michael Bookey)的一段有趣經歷。
1989年,布奇第一次訪問位於華盛頓特區艾色魁中學,為的是幫助這個學校建立電腦系統。這次訪問令他想起70年代他對正處於“文革”中的中國的訪問。這位在電腦網路技術上探索了20年的專家來到艾色魁,像是進入到一個與現代世界絕緣,有著古怪風俗的部落。在這裡,唯一代表現代技術的是一個
《孤獨的狂歡勉為其難》 第2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