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功的巧合 (第1/2頁)
李四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要從66年的邢臺地震說起。那年河北邢臺連續發生了幾次6到7級的大震,震區損失相當慘重,當年總理幾次到震區慰問指導工作,對地震預測研究的工作十分重視。在中央的重視下,國務院抽調各部委專家開始研究地震預測的問題,順便說一下,那時候還沒咱地震局呢。
根據邢臺地震的特點,當時得出了‘地震有前兆,可以預報預測’的結論。你想啊,那時候咱國家是一種什麼氛圍——全民一心,‘超英趕美’、‘人定勝天’的決心比什麼時候都大,口號喊得比什麼時候都響,既然能預測,那大幹快上也要把它預測出來。71年咱國家地震局成立後,在xj就建立了‘xj試驗場’,4年的時間,試驗場範圍內發生了30多次4到7級的地震,預測成功率達到了35%以上,這個數字對於防災減災已經具有了實際意義,這也讓當時的地震學家們倍感鼓舞,就形成了一種‘抓大震’的衝動。”
湯淼聽得津津有味:“你說的政治巧合就是指地震學家們已經建立起來的信心和抓大震的衝動?”
“沒錯,但還不光是這。隨著各地地震臺站的建立,收集上報的地震監測資料也越來越多,地震預測專業層面的信心也越來越足,到了74年,國務院破天荒地釋出了第一個包括渤海北部等六個地區的中期地震趨勢預報,預計這六個區域內將會發生5到6級地震,想想看,這是何等的信心十足啊!這個中期地震趨勢預報的時間範圍是1到2年內的,這在以往乃至以後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注意,當時劃定的這六個區域並不包括海城,這個我後面會說到。
至於時間巧合,說來更不可思議。即便有‘xj試驗場’資料託底,但任何一個嚴肅的地震學家也不會把地震短臨預警精確到以日為單位的時間上,當時遼寧地震辦向ln省政府做出的大震短臨預警報告的時間範圍為1至2個星期,但巧在一位時任ln省革委會的領導要求將部署防災防震的集會時間定在了2月4日並以通知形式向下傳達,誰成想2月4日當天就發生了‘海城地震’。看嘛,開會時間傳著傳著就傳成了預報地震的時間,也成就了以訛傳訛的驚人傳奇。
說到認知巧合就更多了,限於研究認知侷限,當時的地震專家們普遍認為一些異常現象是大震前的徵兆,比如海平面上升、小震頻繁、地磁異常、土地應力異常、動物異常等,並且在這個理論基礎上建立了地磁、地下水、水化學、重力、地應力、地聲、低電阻等的觀測網,而當時海城地區確實發現了小震頻繁、渤海海平面上升等現象,當地老百姓也觀測到了冬眠的蛇出洞等動物異常現象,才做出瞭如此大膽的預測。
但往後的地震研究表明,小震之後3日內有大震的機率只有6%,而只有15%左右的大震之前有小震,這麼低的資料已經失去了預警的意義,如果僅僅以小震頻繁就做出大震預警是很可笑的,由此所產生的社會風險也是難以承受的。
別的不說,一年後的唐山大地震就是最明顯的反例,唐山地震前3個月沒有過一次小震,動物異常倒是報告不少。至於冬蛇出洞,並不能排除因為地溫上升的因素,畢竟在沒有大震的地區冬蛇出洞的現象也不少見。”
“那照你這麼說,‘海城地震’的成功預測完全是碰巧了?”
“我只能說這是建立在成功的中期預測基礎上的巧合吧。我問你,你會不會為了一個1到2年說不清震級的地震預警而拋家別舍,放棄工作,一心一意躲地震呢?”
“不會,哪有天天躲地震的。”
“對麼,那讓幾十萬海城老百姓這樣幹更不現實。”
“那倒是,”湯淼若有所思,“對了,你不是說當時劃定的六個區域不包括海城嗎?那是咋回事?”
鄭樹森笑了笑:“有說法是當時劃定的渤海北部六個區域是從金縣到大連,並沒有包括海城,地震後,在‘海城地震’的總結會上把預測區域往北擴了200公里,這才把海城包括了進去。至於為啥,你懂的吧?”鄭樹森衝湯淼擠擠眼睛。
“原來是這樣。那老鄭,後來地震學界為啥不總結總結經驗,找找規律,就算是1到2年的中期預測也好呀,至少讓人有個防備。”
“地震的成因很複雜,預測地震更復雜,咱們人類現在雖然能登月、探索火星、發射探測器到太陽系外,觀測到幾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空,但在咱腳底下的地球上打的最深的眼兒才一萬兩千多米,人類對自己的地球瞭解得實在太少了。
地震預測至少需要在理論層面清楚地知道造成不同型別的地震發生的所有因
《天劫是哪一集》 第三章 成功的巧合(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