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二,能所俱泯的直覺境。禪意的感悟,不分能觀、所觀,花事歸花,菊事歸菊,當你觀察一朵花,凝視一朵菊時,你會一直走到花、菊的裡面,與之合而為一,用花的感覺來看花,用菊的心情來賞菊,而不是用人的意識來看花賞菊,由此形成了能所俱泯的直覺境。對此禪宗以“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表示。在水月相忘的直覺觀照中,雙方互為觀照的主體,都具有空靈澄明的質性,無心而澄澈,沒有情感的粘著膠葛。禪宗詩歌,以清新美麗的意象,生動直觀地表達了這種悟境。在禪宗詩歌中,能觀與所觀,“如淨琉璃含寶月”,純明澄澈。禪者突破了生死牢關,別具雍容灑脫的襟懷,用這種襟懷直覺地觀照世間萬物,在世俗看來情纏欲縛、粘著膠固的萬物關係中,保持去來任運、自在無拘的平常心,如竹影掃拂時的階塵,安恬不動;似月輪照映時的海水,澄澈無痕。
其三,涵容互攝的圓融境。禪宗詩歌的圓融境主要由理事圓融和事事圓融兩大部分組成。石頭《參同契》倡理事“回互”之說,曇晟《寶鏡三昧》倡“明暗交參”之說。曹洞宗禪詩,遠紹華嚴宗理事無礙思想,近承《參同契》、《寶鏡三昧》,形成了一套完整嚴密的體系,這個體系由相對立的兩大類意象組成,一是本體意象群,一是事相意象群。曹洞宗的各種五位,都是上述兩大類意象不同的回互關係。差別平等,各住自位,是《華嚴經》等大乘經典的要旨,也是禪宗詩歌所表現的境界。按照華嚴宗旨,本體由現象呈現,現象與現象之間均為本體之呈現,因而可以相互呈現,故不必於現象界之外尋求超現象的世界,不必離現象求本體,離個別求一般。這就打通了眾生與佛、現象與本體、個別與一般的隔絕,而達到圓融無礙。禪宗詩歌將事事無礙的精髓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地描繪了永珍森羅的大千世界中,有情與無情、個體與族類、高峻與深幽、光明與黑暗,都是同時具足相應的緣起大法,縱橫交錯,珠珠相含,影影相攝,呈顯出一真法界的莊嚴絢爛,它們互為緣起,又各住自位,展示著統一和諧而又千奇百狀的生命樣態。
其四,隨緣任運的日用境。禪宗主張從凡境切入,認為淺近的凡境是建立禪悟生命的基礎,“一大藏教,不出個鴉鳴鵲噪;九經諸史,不出個之乎者也”, “全心即佛,全佛即人”。南宗禪主張飢來吃飯困來眠,平常心是道,於是,禪就體現在擔水、劈柴、飲茶、種地這些日用之中。在開田下種、吃飯睡覺之間,千萬境界在眼前心上流走幻滅,雲去天無影,船過水無痕。“無事是貴人”是臨濟禪的主要思想之一,併成為臨濟宗禪髓詩表現的重點,其要點即是隨緣任運。對隨緣任運的境界,禪宗詩歌透過飢餐困眠的隱士、自得其樂的漁人、快樂無憂的牧童來表現。禪宗詩歌對山居生活的描寫,充滿著詩情畫意。“竹筧二三升野水,松窗七五片閒雲”,山居景色,悠閒恬適,可以長養道心;“三個柴頭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山居物事,樸實無華,洋溢著高情遠韻;“生涯三事衲,故舊一枝藤。乞食隨緣去,逢山任意登”,山居風物,淳和質樸,絕去機心。日常生活,經由詩意的點染,遂充滿著禪趣。禪宗詩歌表徵著脫落情塵意垢、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澄明本心的悟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除了對禪宗詩歌境界的上述分析之外,本書還分析了禪宗詩歌的特殊樣式頌古,並探討了禪宗詩歌如何受大乘佛典的影響。頌古是禪詩園囿的奇葩,禪師以詩偈的形式表達對公案的欣賞、領悟,就是頌古。汾陽善昭的《頌古百則》有開風氣的作用,緊接著便有云門宗雪竇重顯《頌古百則》,以及曹洞宗投子義青、丹霞子淳、宏智正覺的頌古鉅製出現,其中重顯的頌古經由圓悟克勤《碧巖錄》的評唱,成為光耀千古的絕唱,頌古創作在禪林遂蔚成大觀。本書探討了善昭頌古的得失,並指出其在頌古發展史上的貢獻。關於對雪竇頌古的集中分析,則由《禪宗哲學象徵》來完成。禪宗五家七宗重視教外別傳,同時對大乘佛典精華也充分地汲取。本書以法眼宗禪詩創作為例,指出法眼宗廣泛吸取教乘精華,對楞嚴三昧、金剛般若、楞伽唯識、圓覺了義、維摩不二、華嚴法界的精髓廣擷博採,熔鑄成獨特的法眼,形成其獨特的宗風和詩禪感悟。至於對禪宗詩歌受佛教經典影響的具體分析,則由《禪宗思想淵源》來完成。
禪宗詩歌有數萬首之多,是一筆相當豐厚的文化遺存。但對它的研究,迄今還遠遠不夠,因此筆者不揣譾陋,做了嘗試性的工作。由於筆者學力有限,而論述的物件又極其
《禪宗詩詞書法作品》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