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老聃論道 (第1/2頁)
老師不是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佑啊,出事了?”我還沒等說話電話那頭就傳來樸叔急促地聲音。
“樸叔,你彆著急,慢慢說,出什麼事了?”我強作鎮定地安慰道。
樸叔聽完我的話,好像平穩了一下心情,接著說:“其實也沒什麼大事,你嬸子的爸爸去世了,像找你幫著忙活忙活!”
“這個事啊,行,明天我就過去!”原來是讓我幫著置辦一下白事,說完便結束通話了電話,正好看到張校長走了過來,黃瑞俊急忙上前說明了事情的經過,聽得張校長一個勁的皺眉。
“張校長,事情的經過你也知道了,我也盡力了,沒想到中間會出現這個事,抱歉!”看黃瑞俊將事情的經過講述完,便跟張校長說道。
張校長剛才一直在沉思,聽到我說話,剛剛還緊皺著雙眉卻突然舒展開,微笑著說:“你這麼說就外道了,這也沒有辦法,學校很感謝你,畢業的事你放心,現在就是又出了一條人命需要掩飾過去。”
“多謝!那我就先告辭了!”說完便回到北山的別墅,我相信學校在封鎖訊息這方面肯定是有辦法的,用不到我操心。
一輪紅日悄悄地從大地上鑽出,泛出無數道金光,在陽光的沐浴下,花草樹木異常光彩,有著別樣的風情,已經好久沒有打坐吐納吸收日月精華了,昨晚回到家後,別想脫衣服睡覺,可誰知心有所感。便走了出來打坐吐納悟道,一直到清晨才醒來。
自己似乎對道又有了一些更深刻的理解,“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易經》的謙卦的彖辭中有一句話: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天道心法是“允執厥中”。最早記載為在4600年前堯傳給舜的四字心法“允執厥中”,其意義為真誠的保持中道,不偏離中道,北京故宮中和殿上方匾就是乾隆皇帝御書的允執厥中。
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個提出來的,老子所說的“道 ”有以下幾層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世界由以出發、由以產生的基礎;第二,世界的本質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介面貌的決定或主宰力量,第三。世界形成、產生和發展全部歷史的述說。也即對道以自身為本原、以自身為本質的自我產生、自我發展、自我表現、自我完成的全部歷史的述說。
其實這就是老子論道。到了春秋後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成為道家的創始人。在老子以前。人們對生成萬物的根源只推論到天,至於天還有沒有根源,並沒有觸及到。到了老子,開始推求天的來源,提出了道。他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對於老子所說的道,歷來解說不一。
有的認為,道是精神性的本體,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客觀唯心主義。有的則認為,道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唯物主義。
老子認為道生成天地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成萬物之後,又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無間不入,無所不包。
道雖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但它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所以,“道”存在於人類語言及圖文之外,心靈可以感知而無法言傳和圖示。不能靠感覺器官去體認,也難以用普通字詞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來說明它的存在。
老子,姓李,名耳,亦稱老聃,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關於他的生平事蹟,已難以詳考。從老子的家世來看,他的先輩做過太史、太卜一類的官,在身份上接近於卿大夫,屬於貴族中上層。老子的原籍是楚國苦縣,但由於周王室太史一類的官職是世襲的,因此,老子很可能出生在洛邑。年長後,老子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史。在這裡,他潛心於書籍之中,見聞廣博,熟悉舊的典章制度,通曉歷史,使他對人世有更深切的認識,形成深奧、玄妙的思想,成為智慧之星。
按照司馬遷的記述,老子是一位學識淵博、社會經驗豐富、精通古代禮制而又對禮持嚴肅批評態度、脾氣有些古怪的老者。他生活在周景王、周敬王時代,社會動盪,民心思變。他也許像許多正直的大臣一樣,向周王上過治國的策論,但此時的周王
《祖傳玄術影片講解》 第五十五章 老聃論道(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