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二 (第1/7頁)

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上海黃慶瀾(黃涵之)薰沐後寫序

【注:】

沈曾植(1850—1922 年),字子培,號乙盦(ān ),巽(xun )齋 ,晚號寐叟,號署乙公,浙江嘉興人。光緒六年(1880 年)進士,官安徽布政使等。學識淵博,精研西北史地,書法融合漢隸、北碑、章草為一爐,自成面目。在行草上獨樹一幟,創造了體勢險峻而沉實、姿態飛揚而又含蓄的風格。著述頗豐。

馬一浮(1883—1967 年) ,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號湛翁、被褐,晚號蠲(juān )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上虞長塘鄉( 今東關鎮) 後莊村人。現代著名文史學家、書法家。新儒學“ 現代三聖” 之一。

黃慶瀾(1875 — 1961 年) ,名慶瀾,字涵之,法名智海,祖籍江西景德鎮, 出生於上海。前清貢生,曾任湖北德安、宜昌知府。早年曾赴日本留學,回國後創辦南華書局。民國以後,歷任火藥局局長、上海高階審判廳廳長等職。後到上海任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隨印光法師學佛,對淨土宗尤有研究,弘揚不遺餘力。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書 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戊戌年稿。教行理三,唯約教論。今以教理約教,行果約機,謂依教理以起行,行滿方克證果也)

(1898 年的那篇稿中,對於教、行、理這三方面,只是針對“教”這方面進行了討論。現在這篇稿將教、理歸為“教”,將行、果歸“機”來說明。依著佛所說的經教才能正確地修行,修行圓滿方才能證得道果。)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唸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舍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

佛陀所說的經教,經教中的義理、依義理而起行持,行持後所證的聖果,這四者是佛法的綱要。而憶佛唸佛的方法,則實在是得道的捷徑。在過去,無論修哪一個法門,而教、理、行、果四者都全體具備。但在現代,如果捨棄淨土法門,就不能證得道果。這是因為距離聖人的時代遙遠,人的根機陋劣不堪。如果不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決定難以解脫。

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而淨土法門普遍收攝上、中、下三種根機,高高超出律、教、禪等宗派,淨土法門能夠實現諸佛無盡的悲心,並讓眾生恢復顯露本具的佛性。匯聚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人;定性聲聞、緣覺、菩薩性、不定性、無種性這五種根性的眾生,共同歸於淨土。導引上至聖人,下到凡夫,共同證入真常佛性。九法界眾生離開淨土法門,向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棄淨土法門,向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都趣向淨土。千經萬論處處都指歸極樂。

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只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

自從《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之後,盡十方世界海的諸大菩薩,沒有一個不求生西方淨土的。由本師釋尊在只樹給孤獨園演說《阿彌陀經》以來,凡是西天東土的一切佛學著述,最後都歸結到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而其大有功而顯著者,北魏則有曇鸞,鸞乃不測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復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鸞法師,肉身菩薩也。

自從東漢佛教流傳到中國,東晉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創興蓮社開始,一呼百應,天下修行者無不跟隨遠公芳蹤而修行淨土法門 (遠公因首倡淨土宗被尊為淨土宗初祖) 。之後對於弘揚淨土法門功德顯著的人,北魏時有曇鸞大師,曇鸞大師是個高深莫測的人,曾因辦事去南梁謁見梁武帝,事情辦完後又回到北魏。受大師道德感召,梁武帝時常面向北方作禮說:“曇鸞大師,真是肉身菩薩啊。”

陳隋則有智者。唐則有道綽,踵曇鸞之教,專修淨業。一生講淨土三經,幾二百遍。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大行,則蓮風普扇於中外矣。由此諸宗知識,莫不以此道密修顯化,自利利他矣。

陳末隋初則有智者大師。

《印光法師生平簡介》 第2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二(第1/7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