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6回印光法師文下冊 (第1/7頁)

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儒學以誠明為根本,誠就是明德,明就是明明德的前一個“ 明” 字。實際上,誠明就是明明德。明德是我們心中本有的真知(即固有的良知、真心、真如自性),由於人有私慾這個東西,於是被禁錮遮蔽而不能顯現,如黑雲遮蔽太陽,就絲毫看不見陽光了。

欲明其明德,必須主敬存誠,克己復禮,則人慾之物,自無容身之地,而本有真知,全體顯露,如浮雲去而天日昭彰矣。

想要彰明我們的明德(即真知、固有的良知、真心、真如自性),必須要恪守誠敬之道,約束自己,言行合禮,那麼私慾這個東西,自然沒有容身之地,而本有的真知(即固有的良知、真心、真如自性、明德),就全體顯露,如同浮雲飄去而太陽朗照啊!

真知既顯,則主權得而使者聽命,故意之所念,心之所思,皆歸於真誠無妄,中正不偏矣。此孔子上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之大經大法,撮要述此,以作天下後世希聖希賢之洪範焉。

真知(即固有的良知、真心、真如自性)既然彰顯,那麼主權得到,而使從者聽命。所以意中的念頭,心中的想法,全都歸於真誠無妄,中正不偏了。這是孔子上承堯舜二帝、夏商周三朝君王,修養自身,治理國家的大經大法,簡要稱為誠明來在此敘述,以作天下後世仰慕效法聖賢的洪範。

若與佛法互證對釋,則誠也,明德也,乃本覺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覺修德也。物,即妄想執著。格物,即離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得如來智慧,格人慾之物,自能徹底顯現吾心固有之良知與真知也。

如果與佛法互相對照解釋,那麼“ 誠” 、“ 明德” ,就是本覺性德。“ 明” 、“ 明明德” ,就是始覺修德。物:就是妄想執著。格物:就是離開妄想執著。離開妄想執著,就得到如來的智慧,那麼格除人的私慾之物,就自然能夠徹底顯現我們心中本有的良知與真知。

故曰其發揮淺深雖有不同,其理體工夫固無二致也。是以古今聰明睿智之人,多皆學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聖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裡。

所以說,二教發揮的淺深雖有不同,而理體與工夫卻實在沒有兩樣。所以古今聰明睿智之人,大多學佛,因為得到佛教心法,而儒家聖人的心法,方才得以完全明白源底。

以儒者多主於事相,而不致力於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為之先導,則自己之心,尚非所知,況聖人之心法乎。

因為儒生大多致力在事相上,而不致力於悟明心性,如果不用佛法給他作先導,那麼自己的心,尚且不是他所能知道的,何況是聖人的心法呢?

以故泥跡之儒,多闢佛教,以不知佛法雖為出世間法,亦復具足世間一切善法。舉凡倫常修齊之道,固已極力宏闡,毫善弗遺,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隨己職分,各盡其義,固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

所以拘泥於行跡的儒生,大多闢駁佛教,因為他不知道,佛法雖然是出世間法,也具足了世間一切善法。凡是一切倫理綱常,修身齊家之道,固然已經極力宏揚闡明,一絲毫善沒有遺漏,遇到為人父母者說“慈”的道理,遇到為人子女者說“孝”的道理,哥哥友愛,弟弟恭敬,夫倡婦隨,隨自己的職位本分,各盡其責,固然與世間聖人所說的沒有差異。

然世間聖人,只教人盡義盡分,佛則詳示其盡與不盡之善惡果報。盡義盡分,只能教於上智,不能普攝下愚。

然而世間聖人,只教人要盡道義,盡本分,佛則詳細開示盡與不盡的善惡果報。盡道義,盡本分,只能教導上智之人,不能普遍攝受下愚之人。

若知盡與不盡之善惡果報,縱屬下愚,亦必歆善報而懼惡果,雖不欲盡義盡分,亦必勉力盡義盡分矣。

如果知道盡與不盡的善惡果報,縱然是下等愚人,也必定羨慕善報而畏懼惡果,雖然不想盡道義,盡本分,也必定會努力來盡道義,盡本分了。

此如來普被上中下三根之法,每有徒矜知解,不務真修,妄謂因果為小乘者,不知如來圓成佛道,眾生常淪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唯當人一念心性,不屬因果,而復不離因果。

這是如來普遍澤被上中下三根的教法。每每有徒然自誇知識見解,不從事真實行持,錯誤認為因果是小乘的人,他不知道如來圓成佛道,眾生常淪生死,都不超出因果之外,唯有我們當下一念心性,不屬於因果,而又不離因果。

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圓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輒撥因果,則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惡因,

《印光法師生平簡介》 第16回印光法師文下冊(第1/7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