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向善卷八(二) (第1/2頁)
忙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相關典故
- 結草銜環:“結草”講的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顆沒有聽從父親神志不清時的遺命,讓父親的愛妾殉葬,而是將她改嫁。後來在戰場上,魏顆遇到一個老人用草編的繩子絆倒了敵人,幫助他取勝。夜裡魏顆夢到老人說自己是那改嫁妾的父親,是來報恩的。“銜環”則是東漢時期楊寶救了一隻黃雀,黃雀傷好後叼來白環報答他,預示他家四代三公。這些故事體現了善有善報的觀念,與文中吉祥福氣有其源頭,上天保佑善良者相呼應。
2. “言善未必善,觀其行也。言惡未必惡,審其心也”相關典故
- 王莽篡漢:王莽在篡漢之前,禮賢下士,生活節儉,贏得了很好的名聲,在言語和行為上看似是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為了救災賣掉自己的馬車。然而,他的這些“善舉”實際上是為了籠絡人心,最終篡奪漢朝政權,露出了其野心家的真面目,這體現了“言善未必善,觀其行也”。
- 周公流言:周公旦在輔佐成王時,有人散佈流言說周公有篡位的野心,因為他代理朝政,釋出命令等行為在表面上可能會被誤解為有不臣之心。但實際上週公是忠心耿耿,一心為了周朝的穩定和成王的成長。周公雖然受到惡意的言語攻擊,但他的內心和真實目的是為了國家社稷,這體現了“言惡未必惡,審其心也”。
3. “名勿信,實勿怠”相關典故
- 趙括紙上談兵:趙括熟讀兵書,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在趙國很有名氣。趙王聽信了他的名聲,讓他代替廉頗領兵對抗秦軍。然而趙括實際並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空談理論。在長平之戰中,他指揮失誤,導致四十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國元氣大傷。這個典故警示人們不能只相信名聲,而要重視實際能力。
4. “君子亦怨,不誤其事”相關典故
- 孔子困於陳蔡: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時,在陳蔡之間受困,斷糧多日。弟子們都有些抱怨,孔子自己也對處境感到無奈,但他依然絃歌不絕,堅持講學,沒有放棄宣揚自己的學說和理念。這表明君子即便身處困境有怨憤,也不會耽誤自己所追求的正事。
5. “小人亦友,不輟其爭”相關典故
- 管寧割席:管寧和華歆原本是好友,有一次兩人一起在園中鋤草,看到地上有塊金子,管寧依舊揮鋤,視如瓦石,華歆卻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後來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繼續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觀看。管寧覺得華歆是貪圖錢財和富貴的小人,便割席分坐,與華歆斷交。這體現了與小人相處時,如果價值觀不同,就會產生爭執,從而做出決斷。
6. “利可求,道可守”相關典故
- 陶朱公范蠡: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後,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沒有留戀功名利祿,而是選擇急流勇退。之後他改名換姓,透過經商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他遵守誠信等商業道德,三聚三散財富,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是在求利過程中堅守正道的典範。
7. “善貴誠不貴法也”相關典故
- 東郭先生與狼:東郭先生按照墨家兼愛的理念,想要救狼一命,把狼藏在書袋裡躲避獵人。他的行為看似是善良的,但這種善良缺乏辨別是非的真誠,只是機械地遵循一種理念。結果狼脫險後卻要吃他,這個故事說明真正的善良不能只是形式上的,而要出自真誠的內心,要懂得辨別善惡。
1. 因果觀念與企業價值觀(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
- 建立正向價值觀:在企業內部,倡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如誠信經營、社會責任等。因為良好的企業價值觀是企業獲得長久發展(“吉”“福”)的根源。例如,一些企業堅持環保理念,採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雖然短期內可能增加成本,但從長遠看,這種善意的經營方式有助於樹立企業良好形象,贏得消費者好感和社會認可,進而收穫市場份額和利潤增長。
- 培養員工的價值觀領悟:透過培訓和企業文化建設,讓員工理解並認同企業的價值觀。當員工能夠從內心領悟到善念經營的重要性,就會在工作中積極踐行,為企業的良好發展添磚加瓦。
2. 人員評估與合作(言善未必善,觀其行也。言惡未必惡,審其心也)
- 招聘與人才選拔:在招聘過程中,不能僅聽應聘者口頭上的承諾
《借古鑑今圖片大全》 第232章 向善卷八(二)(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