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再戰廬江(一) (第1/2頁)
默素醉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漢十年春,袁術令紀靈為主將,張勳為副將,閻象,楊宏為軍師,起兵人,再攻廬江。廬江城內早有探馬探知,稟告陸康。陸康依舊採取堅壁清野的辦法,把鄉野的村民,收攏至廬江各縣城之中,廬江城內,更是集結了守軍,陸遜為主將,顧雍為軍師。居巢由陸宣率兵餘人守衛,臨湖由陸空率兵餘人守衛。三城互為犄角,相互奧援。
紀靈大軍,長驅直入,一路攻城掠地,徑直撲向廬江城下。
紀靈大軍離城二十里,安營紮寨。一邊休整,一邊令匠人打造攻城器械,誓報上次廬江慘敗之仇。
三日後,攻城器械打造完畢,紀靈一聲令下,大軍依舊採取圍三缺一的計策,留北門不攻,南門臨江,暫時可以忽略。二十萬大軍,分批次強攻東西二門。
這個時候的廬江城內,各大家族的老弱婦幼在軍師顧雍的勸說下,已透過海路,轉移到了徐州。輕裝上陣的各大家族沒有了後顧之憂,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不停地給陸遜建言獻策,並把各傢俬藏的少數武藝高強的家丁也貢獻出來。把廬江城守得固若金湯。
紀靈率大軍連攻了十餘日,死傷過萬人,但仍無絲毫進展。紀靈悶悶不樂,收兵回營,傳令各營主將前來商討對策。
眾將聽命前來,紀靈問有何策可破廬江?雷薄昂首挺胸上前,一米九十多的雄壯身軀立時給人幾分威壓感,只見他朝紀靈一拱手,甕聲甕氣地說:“這有何難,明日吾與陳蘭各率一支精銳,扮作普通士卒,搶上城頭。各自佔據一塊地方,各位緊隨其後,殺上城頭,接應我等,開啟城門,則廬江必破也!”
橋蕤一聽,大呼“不可”。雷薄見有人反對,面色不善,喝問道:“有何不可?”
橋蕤道:“孫家軍兵精將勇,天下皆知。其軍中七員猛將,圍攻一曲阿小將,尚且不敵。雷將軍自負武功,比之孫家軍各將如何?”
雷薄倒也有幾分自知之明:“倘與孫家軍猛將一對一單挑,薄或許可抵擋一二,如七員猛將齊上,薄死無葬身之地也!”
橋蕤不屑道:“雷將軍倒也有幾分自知之明。”言罷,再不言語。
雷薄只好汕汕退下。
閻象見眾人都默然無語,於是朝紀靈一拱手,出列道:“將軍,廬江之所以難破,不光是廬江本就是堅城,有精兵強將駐守。又有居巢,臨湖二城作為臂助,呈三角之勢,相互奧援,使得吾大軍不能全力攻城。
既然如此,吾軍不若反其道而行之。暫緩攻城,只以一支大軍與廬江對峙,使其不敢輕動。另派一支大軍,先取居巢,臨湖二城。剪除其羽翼,再集中力量,圍而攻之,久攻之下,待其露出破綻,再一擊致命可矣!”
閻象之計,樸實無華,堂堂正正,卻正所謂“陽謀”是也。陰謀易破,陽謀難解。閻象根據敵我雙方力量懸殊設計的計謀,真正切中了廬江的要害。
三國時期,要說誰是被低估的謀士,閻象絕對算得上是一號人物,有些三國愛好者甚至把閻象排成排名前五的謀士,是有根據的。
三國正史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其實是分兵兩路前進的。一路由袁紹率領,包括公孫瓚,劉備兄弟,孔融,韓馥,張邈,喬瑁,王匡等人,一路是由袁術率領,以孫堅為先鋒,自荊豫二州北上直擊洛陽。
就結果而論,袁紹大軍受阻於潼關,袁術大軍卻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攻到了洛陽。迫使董卓倉惶奔逃至關中,可以說袁術大軍功不可沒。
雖然孫堅的勇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作為全軍的統帥,袁術同樣居功至偉。而作為袁術手下的首席謀士,閻象高屋建瓴,運籌帷幄之功同樣勞苦功高,驚才絕豔。
討董之後,袁術勢力得以發展壯大,富甲一方,也離不開閻象的輔佐之功。正因袁術勢力的迅速發展強大,才使袁術滋生了不該有的稱帝念頭。
閻象在苦勸無果,知其必敗之後,便產生了全身而退的念頭。果不其然,袁術受到各方諸侯的圍毆至死,閻象卻從人間蒸發,消失無蹤了。
不得不說,作為袁術的首席謀士,閻象的結局比之紀靈,張勳,雷薄,陳蘭,揚宏等人好得太多。
這從另一個角度也體現了閻象的智慧。
鄴城大將軍府,陶響召集眾幕僚,討論廬江戰火再起之事。擔任記錄的人由崔琰改為諸葛亮。因為增加了諸葛亮一人,整個大將軍府幕僚包括陶響總共有了十一人,為單數。陶響為體現決策權的民主,主動把自己手中原有兩票的投票權改為了一票。
郭嘉介紹了袁術
《圍爐三國實體門店》 第154章 再戰廬江(一)(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