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十二節 (第1/2頁)
河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國大概從宋朝開始就吃三餐了,經驗證明:每日三餐比較合理。這是大眾化的飲食習慣,和尚則不同,吃二餐,且過午不食。南方人都吃三餐,早餐吃油條豆漿,那都是城裡人吃的,南方的農村早餐稀飯,叫粥更貼切。都是撈完飯後,留下些米湯,熱乎。特別是寒冬臘月,早晨起來,喝點熱粥,微微出汗,神清氣爽,胃裡暖暖的,整個人精神就好多了。
喝粥就需要菜,豆腐乳是最普遍的下粥菜。家家都有,人人會做。不管是生產隊的時候,還是分田下戶,大豆都是自己種的,五穀雜糧中的菽就是大豆吧,中國人種豆的歷史比較久遠,大概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吧。大豆的蛋白質含量很高,為中國人提供了很好的營養,豆腐只是大豆的一種吃法,歸功於淮南子吧。道家追求長生不老,透過觀察。道家起先看到人活不過樹,植物比人更長壽,就吃樹葉和種子,採摘種子研末,採用不同的方式食用。後面又看到樹活不過石頭,就吃石頭,把石頭磨成粉,也許石頭粉很難吃,就和著植物的種子的粉或者是樹葉的漿汁吃,這樣好吃多了,也減少拉不出屎的危險。也許是機緣巧合,也許是上天的恩賜,反正就是在不小心中發明的豆腐。豆腐的產生,是偶然也是一種必然,不是淮南子,就可能是淮西子或者是淮北子發現了。豆腐的美味征服了中國人,也征服了世界。是中華飲食文明更是世界飲食文明。
南方多山,田地較少,為了生活,居住在山裡面的農民,不惜勞力,哪怕只能栽幾株稻穀的田地也開挖出來,以至於形成梯田。一山客被主人家請來栽禾,來時被告知,山南一畝田有三十六丘。而山客,只栽了三十五丘,山客百思不得其解,遂逐一再數,無果,遂準備回去覆命,拎起身邊蓑衣,才看到最後一丘田,被蓑衣蓋住了。由於田塊小,田sheng多,從而造成的大豆的種植面廣,越是山裡人越是豆多,他們把大豆種在田sheng上,在做田開始,就把去年的田sheng鏟到田裡,等做好第一道白水,就用耙欄把田裡稀泥糊到田埂上,做成田sheng,一則起到擋水的堤壩作用,二則起到分界作用,精於耕作的農民自然不會浪費土地,在上面種植大豆。到稀泥變幹成形時,便開始種植大豆。山裡人有專門種植大豆的工具,那是一種豆zuo的老物件,兩段成圓錐體,中間有柄木頭,在田sheng敲下就形成一個直徑寸許深也是寸許橢圓形小坑,剛好種植二株豆苗,再把稀泥糊住豆跟,再放上草木灰,再糊上稀泥。如果不用稀泥糊住豆苗根,豆苗就被燒死。這些工作都是孩子們的事,以前孩子多,要養活孩子就得多種些糧食。往往三兄妹一起完成,有伴,大點孩子拿豆zuo敲洞,老二一隻手拿豆苗按在小坑裡另一隻手拿起稀泥糊住豆苗根,老三放草木灰,並糊上稀泥蓋住。田sheng矮,大人老彎腰,腰吃不消,孩子做這些比較合適,也促進孩子更好成長,操練手腳,以後不會因為手腳慢,孩子自己吃苦。等到田裡禾苗長大了,耘二道時候,又糊上一層田泥。初夏的南方雨水多,陽光好,大豆長得很快轉眼就有一尺許,由於糊了二層田泥,即使到夏天干旱了,大豆依然長勢喜人。不會因為乾旱而枯萎。到了夏天,就開出很細小的黃花,進而生出豆莢,由於氣溫越來越高,豆莢很快就飽滿起來。到了這時,可以摘來吃青豆。
青豆剝出來很嫩,很鮮美。也算大熱天的可口的菜了。農民也捨不得這時候剝來做菜,感覺很心疼。剝一碗青豆,就去掉一二斤大豆。勤儉持家,才能過好日子。不像現在,是市場經濟,剛上市的青豆可貴了,農民划得來,那時,大家都有,誰買你的,吃了就划不來了。剛剝出來的青豆炒肉,可鮮美了。一半辣椒一半青豆,下酒下飯,都是好菜。沒有客人來是捨不得的,來客了,叫孩子到附近的田裡扯幾株來,孩子可高興了,那樣的機會可不多的,撒腿就去,而且不用吩咐,就把青豆剝好了。等客人吃飽下了桌,孩子們可就使勁搶,扒拉到碗裡的就是自己的,沒搶到的只有乾嚎,大人就打大點的孩子,你就不能讓著點弟弟妹妹了,在大人的威逼下很不情願夾幾顆給小的,小的能有幾顆也嚐到了,小的不敢多要啊,要多了,大點的孩子以後就不帶小的出去玩了,更不可能分東西給小的吃了,小的也無奈,把剩下的菜湯也倒了去。儘管辣得窸窸窣窣,但還是很開心。以前沒什麼好吃的,能有這樣的美味就很知足了。還有一種做法就算奢侈了。村裡人有個遠房親戚過來,都二十來年沒見著面了。那家女主人就狠心扯下一大堆青豆,扯得男主人有些肉痛的感覺,到了秋天,那可是好幾斤大豆呢。平時村裡沒有新鮮肉買,能拿出手的只有
《醫療機構等級劃分表》 第一章 第十二節(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