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頁)
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部深處散發出來的。因為是天然礦物,就算質地再好也能看出它內部細小的顆粒狀結構。翡翠裡的硬玉礦物在光線下會有白色的反光現象,我們把這個叫作翠性。這些微小反光面聚在一起就會出現一些點狀或者線狀的白色棉絮狀形態,被稱為棉。這些都是天然翡翠的特點。”
傳統上,經過熱處理和一些表面去雜色處理的翡翠也被稱為A貨。熱處理的目的是將黃色、褐色的翡翠變成鮮豔的紅色。表面去雜色可以增加翡翠的透明度。這些最佳化的工藝並不會改變翡翠的質地和耐久度。
“B貨簡單說就是經過漂白的翡翠。”祁向君關上手電,將玉鐲還給黎希穎,“強酸漂白會使翡翠千瘡百孔,使結構變得疏鬆,所以需要在裂隙中注入樹脂或者石蠟進行固結。這樣的翡翠,表面常有水流過似的痕跡,我們叫網紋。B貨翡翠耐久性很差,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老化、變色。”
“我聽說A貨翡翠敲擊起來聲音清脆。”秦思偉說,“經過處理的聲音沉悶。”
“這個說法不能說錯,但並不全對。”祁向君告訴他,敲打所發出來的聲音和翡翠的密度有直接關係。帶有石紋的A貨翡翠敲擊聲也很沉悶。而且敲擊需要將玉器懸吊起來,對戒面之類的鑲嵌品是無效的。最近一些年,隨著作假技術的越來越高明,B貨的填充物有了改進之後,敲擊聲也有聽著很清脆的,所以不能僅憑敲打來判斷翡翠是否經過處理。
還有一些流傳很廣的類似的判斷翡翠真假的方法,比如用紫外線照射是否有熒光來辨別填充過的翡翠,用濾色鏡來判別C貨翡翠,隨著造假工藝水平的提高也都不再普遍適用。簡而言之,翡翠鑑定除了需要豐富的經驗,有時必須藉助紅外光譜儀之類的專業裝置。
至於坊間盛傳的用火燒或者劃玻璃判斷翡翠真假的所謂“絕招”其實都是無稽之談。天然翡翠怕高溫,部分經過處理的B貨或者假貨反而不怕,一些奸商為了騙人就編出不怕火燒的才是天然翡翠的說辭。天然的翡翠硬度高,可以在玻璃上留下痕跡,但學過中學物理的人都能明白,比玻璃硬度高的礦物都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由此並不能判斷它是不是翡翠。
“市面上常見的另一類處理翡翠是C貨。”祁向君拿起翡翠掛件,“C貨是將翡翠加熱使它產生裂隙,然後將染料注入裂隙,再烘乾上蠟。我一開始懷疑這掛件是C貨,或者是我們常說的B+C,就是先泡強酸再染色。”
“C貨的顏色應該是沿著內部裂隙走的。”滕一鳴跳出來唱反調,“這裡面根本看不到裂隙,也看不到染色的痕跡。”
“我正要說這個問題。”祁向君不滿他的攪局,“用放大鏡看這掛件,裡面的顆粒結構很粗,看不到翠性,也看不到色根。 當然了,並不是說看不到色根和翠性的就不是翡翠。很多高檔的翡翠因為質地均勻細密,反而看不到這些東西的。還是說這掛件吧,顏色不正,但確實不像熗色。而且吧,它內部結構很粗,但不知為什麼給我一種很整齊的感覺。”
“我覺得它根本就是D貨——用其他材料冒充的。”滕一鳴繼續嗆聲。
“我覺得它可能是染色瑪瑙或者石英岩。”藍筱支援滕一鳴的觀點。
“不可能。”雷濤用放大鏡仔細看了看玉葉,“瑪瑙內部看不到顆粒結構,應該能看出平行的色帶。石英岩內部的絲瓜瓤結構特別明顯。”他把葉子和放大鏡遞給祁向君,“如果是B貨或者B+C就肯定注過膠。注過膠的翡翠在放大鏡下必然能看到明顯的氣泡。這裡面看不到氣泡。”
“我知道。”祁向君點頭,“所以我說我開始以為它是B+C,結果越看越不確定。”
“幾位如果拿不定主意,可以再看看這幾件。”秦思偉開啟他帶來的小紙盒,從裡面拿出四塊玉牌放在小桌上。其中兩塊和丟在田埂上的一樣,是灰暗的綠色。另兩塊顏色明顯漂亮很多,在玉牌四周用銀白色的金屬套了一個框子,做成一個超大號吊墜的樣子。
“這是昨天另一個案子中起獲的贓物。”秦思偉說,“我們的鑑定人員在一塊玉牌靠近邊緣的位置取了一些樣本,經過化驗是翡翠的基本成分,但放大了看結構又不敢確定是翡翠,建議我請專家幫忙。沒想到今晚又遇到了類似的東西,更沒想到的是,你們幾位也看不出所以然。”
滕一鳴和祁向君來了興趣,趴在桌邊拿著手電和放大鏡把幾件玉牌一件件地看過,認真地討論了一番,最終的結果是面對面地搖頭。
“你們不覺得這些東西除了質地,還有個不對勁的地方嗎?”藍筱一手拿起鑲嵌了邊
《翡翠字謎》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