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泛海 (第1/2頁)
金黃的雞翅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鄭經沒有讓潘耒失望,劉國軒帶著那些喇布的印信王旗去勸說鄭經,在鐵證之下,陳繩武、馮錫範等人也沒法再拿紅營做文章,只能反反覆覆的強調福建清軍太多,雙方實力差距太大,被早有準備的劉國軒逐條駁斥,最後啞口無言。
鄭經本來也不想放棄廈門這個在大陸上最後的據點,他也早已得知了清廷正在和荷蘭東印度公司談判的事,清楚若是東印度公司插一腳進來,他們的船隊有足夠的實力截斷金廈海面,僅靠廈門一座孤島,必然是守不住的,要想保住廈門,就必須打出去奪取漳、泉等州府作為縱深和腹地。
而要奪取漳泉,沒有比如今更好的機會了,清軍在福建雖然有十幾萬大軍,但分散在漫長的海岸線上,為了防備廣東的吳軍,還有大量兵力蹲在閩粵邊界動彈不得,加之閩西的汀州、邵武、建寧等地紅營鬧紅鬧得烽煙四起,又有大批的兵力屯在閩西清剿掃蕩,實際上廈門當面的清耿聯軍兵馬,並非多到不可戰勝的地步。
如今紅營擊潰了本來準備入撫州接防額楚的喇布所部,額楚的馬隊也遭到重創,本該調來福建的額楚所部兩萬多機動兵力,便被按在了撫州沒法南下,若此時不出兵,時日拖延下去,等喇布收攏敗軍、休整完畢南下接防額楚,或者清廷乾脆從其他地方調來援軍,鄭軍再想出擊,擊敗清軍的難度就大大增加了。
在劉國軒痛陳利害之下,鄭經終於下定了決心,下令言“江西紅營,草莽綠林之流,亦敢集兵與清軍大戰,吾為大明正朔、孤忠於海外多年、與滿清勢不兩立,豈能怯敵而自守,為天下之人恥笑”,隨即拔劍斬斷桌角以示決心:“本王決心已定,日後再有言棄金廈而遁於臺灣者、困守廈門而不敢言進者,皆如此桌、絕不留情!”
隨後,鄭經便令劉國軒為正總督,督管一切鄭軍兵馬和水師,劉國軒擔心馮錫範這些鄭軍本部將官依舊抱有退往臺灣的心思,便奏請以耿軍降將吳淑為副總督,一則其自耿軍降來,對耿軍極為熟悉,其次吳淑這些將官根在大陸,在臺灣沒有根基,退往臺灣便等於失去一切、任人魚肉,他們沒有退路,自然最為支援鄭軍向大陸發展。
鄭經準之,劉國軒又擔心馮錫範、陳繩武等人在背後耍手段拖後腿,請鄭經賦予全權、不受後方任何節制,鄭經便將前明隆武皇帝賜予鄭家的尚方寶劍賜給劉國軒,準副將以下聽憑其處決,任其專事征伐。
自此劉國軒徹底掌握鄭軍軍權,開始對清軍展開反擊。
鄭家的朝堂之爭、機密議事,潘耒自然沒有參與,實際上,他把喇布的王印令旗什麼的交給劉國軒,便已經算是完成了任務,只是如今大戰在即,鄭家也沒船送他回去,潘耒乾脆混在劉國軒軍中,跟著鄭軍一起參與這場反擊的決戰。
如今潘耒便立在劉國軒座艦船頭,海風捲著大海的鹹腥撲面而來,也將桅杆上掛著的鄭軍旗幟扯得獵獵作響,一望無際的海面上,數百條戰船排出一個“百鳥朝鳳”的陣勢,劈開海面上的晨霧,朝陽的陽光透過晨霧照在這些戰船上,泛著琥珀色的光芒。
劉國軒在一旁咬開酒囊,將裡頭的美酒灌進喉嚨,把那酒囊遞到潘耒面前:“這個酒囊是當年國姓爺賜給本督的,那時本督還立在國姓爺身側,護著國姓爺與清軍鏖戰,沒想到今日卻與國姓爺站在同一位置,領著鄭家的老底子,和清軍一決勝負!”
潘耒接過酒囊也灌了一口,凝眉道:“都督持尚方寶劍統轄全軍,但延平王如今事急勢窮,不得不給都督莫大的權柄,延平王心裡……最看重的還是陳繩武、馮錫範那些人啊。”
劉國軒沒有接話,似乎不願在這個問題上多談,轉身用匕首在桅杆上添上又一道刻痕:“潮信比《七十二候潮訣》早了一刻,也好,正好出其不意,讓孩兒們升起蜈蚣帆,吹螺鳴鼓,告訴清軍,咱們來了!”
二十餘丈高的主桅升起一面藏青色的帆布,帆面上綴著的銅鈴驟然炸響,隨即數十名傳令兵舉起纏著紅綢的海螺,晨霧之中響起沉悶的嗚咽聲,緊接著便是激盪的戰鼓震動整個海面,彷彿是這煊赫的聲勢震撼,原本就隨著紅日高升而漸漸稀薄的晨霧一眨眼間便徹底消散一空,陽光灑在海面上,泛起一片耀眼的粼光。
劉國軒取下望遠鏡遠遠看去,鏡片轉動間,遠處卡在三岔河入海口的清軍水寨和陸上的玉洲大寨纖毫畢現,清軍的哨船如同見了貓的老鼠一般四處逃竄,營寨之中亂糟糟的響著銅鑼鼓號之聲,蜃氣在海上升騰,把清軍慌亂的旗語扭曲成可笑而滑稽的舞蹈。
“欲使廈門無憂,必先取海澄,傑書也明白這個道理,
《赤潮覆清免費聽》 第437章 泛海(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