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4章 圍魏救趙(一) (第1/2頁)

忙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

這一計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採取迂迴戰術。該計源於戰國時期的桂陵之戰。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軍師孫臏沒有直接去邯鄲解圍,而是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魏軍不得不回師救援,齊軍就在魏軍回師途中的桂陵設伏,大敗魏軍。

在這個計謀中,“圍魏”是手段,“救趙”是目的,透過攻擊敵人的要害之處,迫使其撤兵回防,從而解救受困的目標。此計的關鍵在於把握敵人的要害和心理,攻其所必救,調動敵人,變被動為主動,以達到克敵制勝的效果。

歷史上除了桂陵之戰的“圍魏救趙”外,還有以下著名的類似案例:

1. 官渡之戰曹操奇襲烏巢:東漢末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對峙。袁紹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曹操則處於相對劣勢。袁紹的謀士許攸因不被袁紹重用,轉投曹操,並向曹操獻計奇襲袁紹的糧草重地烏巢。曹操採納了這個建議,親自率領輕騎部隊,夜襲烏巢,燒燬了袁紹的糧草輜重。袁紹得知烏巢被襲,派主力部隊救援,但為時已晚。曹操軍隊則趁袁紹軍隊軍心大亂之際,發起反攻,大敗袁紹。這一戰例中,曹操攻擊烏巢這一袁紹的要害之處,迫使袁紹的主力部隊回援,從而改變了戰場局勢,與“圍魏救趙”有異曲同工之妙。

2. 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轉戰義大利: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了對抗強大的羅馬,採取了出人意料的戰略。他率領軍隊從西班牙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義大利北部,直接威脅到羅馬的核心地區。羅馬軍隊不得不回師保衛本土,從而減輕了迦太基在其他戰場上的壓力。漢尼拔的這一戰略行動,雖然沒有直接救援被羅馬攻擊的迦太基領土,但透過攻擊羅馬的心臟地帶,迫使羅馬分散兵力,間接達到了救援的目的,與“圍魏救趙”的戰略思想相契合。

3.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了奪取上甘嶺這一戰略要地,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表面陣地丟失的情況下,堅守坑道,不斷對敵人的後方補給線和指揮所等要害部位進行襲擊。“聯合國軍”為了保障後方的安全,不得不將大量的兵力和精力投入到後方的防禦和清剿中,從而減輕了志願軍在正面陣地上的壓力。志願軍透過這種戰術,成功地抵禦了“聯合國軍”的進攻,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這也是一種“圍魏救趙”式的戰術運用,透過攻擊敵人的後方要害,迫使敵人分散兵力,從而達到了戰略目的。

“圍魏救趙”的主要策略如下:

1. 避實擊虛:

- 分析敵方部署:避免與敵人的強大主力部隊正面交鋒,仔細研究敵人的兵力分佈、防禦重點等情況,找出其薄弱環節。例如,魏國傾全國之力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其國內的防守力量必然相對空虛,這就是齊國可以利用的弱點。

- 選擇攻擊方向:針對敵人的薄弱點發動攻擊,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在桂陵之戰中,齊國選擇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這裡是魏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但在主力部隊出征趙國的情況下,防守力量不足,齊軍的進攻能夠讓魏國感受到巨大的威脅。

2. 攻其必救:

- 尋找要害目標:確定敵人最為關注、對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或與當前局勢緊密相關的目標。這些目標一旦受到攻擊,敵人必然會回師救援。比如都城對於一個國傢俱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國家的核心所在,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必然能讓魏國軍隊放棄對趙國的進攻。

- 把握攻擊時機:在敵人陷入困境或者對其要害目標的防守最為薄弱的時候發動攻擊,這樣可以增加敵人回師救援的緊迫性,使其在慌亂中做出決策,從而為己方創造更有利的戰機。

3. 以迂為直:

- 表面捨近求遠:從表面上看,不直接去救援被圍困的目標,而是繞路去攻擊敵人的後方或其他關鍵地點,這種做法看似繞了遠路,但實際上能夠避開敵人的鋒芒,避免直接衝突帶來的巨大損失。

- 實則直達目的:透過這種迂迴的方式,打亂敵人的部署,牽制敵人的兵力,最終實現解救被圍困目標的目的。就像齊國軍隊沒有直接奔赴趙國邯鄲與魏軍交戰,而是進攻大梁,迫使魏軍回援,從而間接解救了趙國。

4. 誘敵深入、驕敵輕敵:

- 偽裝與示弱:可以透過故意表現出自己的弱小、無能或

《借古鑑今的近義詞》 第144章 圍魏救趙(一)(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