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26章 會昌中興 (第1/2頁)

雅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陛下,各地官府傳來訊息,新政策推行得十分順利!”一位身著官服,神色激動的大臣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中,對著龍椅上的唐武宗李炎高聲說道。我站在一旁,手中緊握著毛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這一切,心中滿是震撼。誰能想到,我一個普普通通的歷史老師,一覺醒來就穿越成了唐朝的史官,還正好趕上了這“會昌中興”的關鍵時期。

身為這段歷史的執筆者,我的心情無比複雜。一方面,我深知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每一個字都可能成為後世瞭解這段歷史的關鍵線索;另一方面,我又難以抑制內心的興奮,畢竟能親身經歷這隻在書本上出現過的時代,實在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此刻,大殿裡熱鬧非凡,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彙報著新政策在各地的實施情況。唐武宗李炎端坐在龍椅上,眼神堅定而銳利,時不時微微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神情。“好!”他突然開口,聲音洪亮,在大殿裡迴盪,“朕即位以來,一直想著要重振我大唐雄風。藩鎮割據,猶如毒瘤,佛教奢靡,耗費國力。如今,推行這些政策,就是要撥亂反正,讓我大唐重回巔峰!”

我在一旁奮筆疾書,將這一幕如實記錄下來。可心裡卻忍不住犯嘀咕:這唐武宗還真是有魄力啊!放在現代,妥妥的改革先鋒。正想著,就聽到另一位大臣上前一步,憂心忡忡地說:“陛下,雖說政策推行順利,但也有不少阻力。尤其是那些寺廟,他們坐擁大量田產,僧尼眾多,如今要限制他們,恐怕……”

唐武宗眉頭一皺,眼中閃過一絲不悅:“哼,朕意已決。佛教本是勸人向善,可如今卻成了這般模樣。大量人口入寺為僧,不事生產,還佔據著肥沃的土地。寺廟裡的金銀佛像堆積如山,耗費多少民脂民膏!朕的大唐,可養不起這些閒人!”說著,他轉頭看向我,“史官,你把朕的話記好了。”

我連忙點頭,手中的筆在竹簡上快速滑動。腦海裡卻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在現代課本上學到的關於“會昌滅佛”的內容。沒想到,如今我竟能親眼見證這一歷史事件。這時,又有一位大臣提議:“陛下,為了更好地推行政策,是否可以頒佈一些告示,讓百姓們也能明白其中的好處?”唐武宗思索片刻,點頭道:“此事可行。就由你去辦吧,告示內容要通俗易懂,讓百姓們都能知曉朕的心意。”

身為史官,我在一旁默默記錄著每一個細節。大臣們的每一句話,唐武宗的每一個表情,都被我一一轉化為文字。我深知,這些看似平凡的記錄,在未來都將成為無價的歷史資料。

看著大臣們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想起了在現代的生活。要是我把這段經歷帶回去,那在同學面前不得“橫著走”啊!可眼下,還是先把這歷史記錄好。唐武宗又開始詢問各地經濟恢復的情況,一位負責財政的大臣趕忙上前彙報:“陛下,自從推行新的稅收政策,各地的財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長。百姓們也積極開墾荒地,農業生產逐漸恢復。”

唐武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只要百姓們能安居樂業,我大唐何愁不興!”這時,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一句:“這就好比那春日的種子,播撒下去,總有豐收的一天。”眾人循聲望去,原來是一位年輕的官員。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撓撓頭,“陛下,臣一時有感而發。”唐武宗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大笑起來:“說得好!這大唐如今就是在播撒希望的種子。來,你再作一首詩,以表此刻的心情。”

那官員也不含糊,略一思索,便朗聲道:“武宗新政展宏圖,藩鎮威消亂象除。佛剎歸田民力盛,大唐復興萬民蘇。”眾人紛紛鼓掌叫好,我也在一旁暗自佩服。這古代人,出口成章,就是厲害。唐武宗聽了,更是龍顏大悅:“賞!如此才華,不可埋沒。”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跟著唐武宗四處視察,親眼目睹了新政策給大唐帶來的變化。曾經割據一方的藩鎮,如今在朝廷的威懾下,紛紛收斂;被寺廟佔據的土地重新回到百姓手中,田野裡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看著這一切,我越發覺得這“會昌中興”意義非凡。而我,作為這段歷史的執筆者,也越發感到自己責任重大。

有一天,唐武宗把我叫到跟前,問道:“史官,你跟朕這些日子,看到了大唐的變化。你覺得,朕的這些舉措,能在歷史上留下怎樣的一筆?”我想了想,認真地說:“陛下,您的治國策略和改革舉措,定會讓大唐重新煥發生機。在後世的史書裡,也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唐武宗滿意地點點頭:“朕不求名垂千古,但求無愧於心,對得起這大唐的百姓。”

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昌中興”的成果越

《歷史的執筆者是誰》 第226章 會昌中興(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