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46章 從支教課堂走進靖康風雲 (第1/1頁)

雅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坐在堆滿資料的書桌前,對著電腦螢幕上空白的歷史論文介面發呆。螢幕上方“靖康之變”四個加粗黑字,像四座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為了這篇論文,我已經連續奮戰了好幾個日夜,資料查了一籮筐,可就是不知從哪兒下筆。

“唉,要是寫歷史能像給那群初中生講歷史一樣輕鬆就好了。”我自言自語道,思緒一下子飄回到了那段支教的日子。

那是我大學畢業後參加的一次長期支教活動,地點在偏遠山區的一所初中。學校條件簡陋,教室裡的桌椅板凳七扭八歪,可孩子們的眼神裡卻滿是對知識的渴望。我負責教歷史課,想著山裡的孩子們平時接觸歷史知識的機會少,我得把課講得有趣些。

第一堂課,我就給他們出了個難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個朝代特別有錢,文化也特別發達,可最後卻被外敵打得很慘,連皇帝都被抓走了嗎?”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滿臉疑惑,有個小男孩舉手大聲說:“老師,是唐朝嗎?我聽說唐朝可厲害了!”我笑著搖搖頭:“不是哦,是北宋。今天咱們就來講講北宋末年那場驚天動地的大災難——靖康之變。”

“北宋可牛啦,那時候的科技、文化、經濟都領先世界。”我一邊說著,一邊在黑板上畫了個簡單的北宋地圖,“活字印刷術、指南針,都是那時候的偉大發明。還有好多大詞人,像蘇軾、辛棄疾,他們寫的詞可豪放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搖頭晃腦地吟誦起來,孩子們也跟著念,教室裡充滿了朗朗書聲。

“可這麼厲害的北宋,怎麼就突然不行了呢?”我話鋒一轉,丟擲問題。“因為皇帝不好好當皇帝!”一個扎馬尾辮的小女孩搶著回答。“對啦,宋徽宗就是個不務正業的皇帝。”我笑著肯定她,“他喜歡畫畫、寫字,藝術造詣特別高,可就是不關心國家大事。他重用蔡京、童貫這些奸臣,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老師,奸臣是什麼呀?”一個小胖子舉手問道。“奸臣就是壞官,他們只想著自己撈錢,不管老百姓死活。”我耐心解釋,“宋徽宗還花大錢搞什麼‘花石綱’,從南方運奇花異石到開封,路上不知折騰死多少老百姓。這麼折騰,國家能不亂嗎?”孩子們紛紛點頭,臉上露出憤怒的表情。

“這時候,北方有個金國崛起了。”我在黑板上又畫了個金國的位置,“金國的軍隊可厲害啦,他們一路南下,直逼北宋都城開封。”

“那北宋的軍隊呢?為什麼不抵抗呀?”有同學著急地問。“這就說到北宋軍事制度的問題了。”我清了清嗓子,“北宋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武將權力小,打仗還得聽不懂軍事的文官指揮。而且兵將分離,平時士兵和將領都不熟悉,打起仗來哪有戰鬥力?”

“就像一盤散沙!”一個小男孩大聲說。“對,就是一盤散沙。”我笑著說,“金兵打來的時候,北宋軍隊根本擋不住。宋徽宗嚇得趕緊把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可宋欽宗也是個膽小鬼,一會兒想打,一會兒想和,把事情全搞砸了。”

“後來呢?”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問。“後來,開封城被金兵攻破了。”我神色凝重地說,“金兵在城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宋徽宗和宋欽宗也被俘虜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太可惡了!”“北宋太窩囊了!”孩子們義憤填膺,教室裡一片譁然。

“靖康之變,標誌著北宋滅亡。”我接著說,“這之後,中原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亂,百姓流離失所,經濟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很多文人都寫下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悲憤,比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面上是在說項羽,實際上是在諷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我給孩子們詳細解釋了詩詞的含義,他們聽得津津有味。

講完課,孩子們還圍著我問個不停。“老師,北宋還有機會翻盤嗎?”“要是岳飛早生幾年,能不能救北宋?”看著他們充滿好奇的眼神,我心中感慨萬千。這些孩子雖然生活在偏遠山區,可對歷史的熱愛一點也不比城裡孩子少。

那段支教的日子,讓我對歷史有了新的認識。歷史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是先輩們的親身經歷。回到現實,看著眼前的論文,我不再迷茫。我要把靖康之變這段歷史,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寫出來,就像給孩子們講課一樣。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段歷史,記住它的慘痛教訓,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歷史的魅力。我深吸一口氣,手指在鍵盤上敲下了第一行字……

《歷史的主要內容》 第246章 從支教課堂走進靖康風雲(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