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手榴彈 (第1/3頁)
勇敢的心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青銅彈體不是問題,就採用陶瓷範批次鑄造,鑄造是為了爆炸更多碎片,彈體鑄造為網格狀。
木質手柄也不是問題,火藥引線也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引爆手榴彈,點火是個簡單的辦法,然而戰爭上局勢瞬息萬變,必須用後世手拉引線引爆的辦法,然而雷汞是沒有的,目前的條件也是無法制備的,就用燧石。
燧石只是一種石英石,江邊很容易找到。燧石被擊打時,就產生火花,火鐮、燧發槍都是採用燧石擊打產生火花的辦法,比如燧發槍,一次擊打就必須引燃火藥,可見燧石產生火花的效果是多明顯。
燧發槍是一個擊打點,譚啟明設計手榴彈採取多個擊點,在彈柄裡面固定一條燧石,與燧石緊密並行一鋸齒青銅條,青銅條連線一根麻繩,引爆時,猛拉麻繩,拽動鋸齒青銅條切割燧石引發火花,火花點燃火藥引線,然後引線引燃彈體內火藥爆炸。
反覆試驗,由於是多個基點出發,爆炸率高達95以上,考慮古人長期勞動手臂強健,手榴彈採用1600克重量,內裝2斤高爆硫化黑火藥,高於後世現代手榴彈重量,索倫人戰士更是長期使用魚叉,投擲更是輕鬆,連那些女戰士也能投擲40多米,而一些高大猛男甚至可以投擲近100米,這可是弓箭發揮作用的距離。
280名工業組戰士經過投擲訓練,選拔出20人能夠投擲80米以上,擊中目標80的戰士,專門成立一組,擲彈組,擲彈組的成員個個身大臂長,連續投彈猶如迫擊炮彈呼嘯,在這冷兵器時代,戰場上是絕對的主攻力量,為發揮擲彈兵的作用,擲彈兵不著盔甲,每一擲彈兵配備一個護衛,持大盾保護,同時配備一個輜重兵負責揹負盔甲及手榴彈
50副板甲,50顆手榴彈,200只青銅長矛、500只青銅短毛
整軍備戰已畢,是時候一試身手啦,280人坐雙體船沿著松花江行至木蘭達河口,用馴鹿拉縴逆流而上,一隻到蒙古山南。
蒙古山是松花江北岸一處山樑的主峰,海拔高度668米,其中從山腳到主峰相對高度200多米,主峰駱駝砬子,型似駱駝雙峰得名,山地只有北坡有一條只能行一人的小路,小路曲折漫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除此小路,四面都是懸崖絕壁,絕壁最矮處依舊高達80米,而蒙古兒王城依山而建,在懸崖邊緣築牆兩米,王城始建於北宋,歷時宋、遼、金、明而不倒,阿什河完顏家族最強大的時候 ,都沒有拿下蒙古兒王城,就是依託巍峨的駱駝峰,讓蒙古兒部落在每次戰爭失利後,依舊能夠堅守最後的王城,幾百年來,蒙古兒王城從來沒有陷落。
譚啟明從小就是仰望著蒙古山的,從故鄉的村子,遠處的蒙古山如同一個碉堡矗立在遠方,最為明顯的自然特徵就是,每當蒙古山雲霧繚繞的時候,就一定會有瓢潑大雨,於是鄉里有民謠蒙古山帶帽,大雨來到。
從小遙望著蒙古山,即到少年就開始遊歷蒙古山,蒙古山南,有一個小山峰,是地質年代從駱駝峰分裂出的一塊突兀的巨巖,當地人叫片砬子,其實就是一片從駱駝峰分離出來的岩石,片砬子距離駱駝峰80多米,譚啟明的計劃就是從片砬子投擲連錨的繩索,然後讓繩索墮入山谷,然後沿繩索從山谷攀巖而上。為了保險一共投擲了三根連錨繩索,然後利用繚繞的雲霧,令10個擲彈兵、20個長矛兵拉著繩索攀巖而上,於下的250人在北坡小路端埋伏,要堵截從山上逃出,以及山外回援的敵人。
攀巖在下午開始,而總攻約定在黑天以後。
黑夜、山濤陣陣,部落第一次戰爭在山頂的發出巨大的爆炸聲中開始,爆炸聲、哭喊聲、殺聲讓森林裡的黑夜變得更加恐怖。
初次上陣的部落戰士無不臉色蒼白,更有一些身體顫抖,蒙古兒王城中,突然地爆炸以及四處開始燃燒的熊熊烈火,把蒙古兒王城裡的蒙古人嚇的大呼小叫,紛紛向北向城寨外逃竄,整個城寨都在燃燒,向北是唯一出逃的活路。
城寨裡蒙古兒人其實並不多,而且老弱居多,蒙古人是遊牧民族,青壯人口都在外面放牧,只有貴族和一些婦女兒童、少數幾個能夠持刀上陣的蒙古勇士,也都被手榴彈炸的非死即傷。
於是剩下的蒙古人都沿北山小路向下逃跑,而這唯一的小路,也是建在懸崖邊緣,踩踏與擁擠不時有蒙古人跌落懸崖,剩下不多的蒙古人跌跌撞撞的跑下山後,面對的卻是部落戰士的盾牆,盾牆完全封鎖了山路,幾個蒙古人最後射出的箭矢叮叮噹噹的落在盾牆上,沒有一點殺傷。
從盾牆後面拋擲出的手
《北明軟體副董事長徐俊》 第13章 手榴彈(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