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劉少奇在皖東北和父親相處的那段日子,正是急切盼望黃克誠到來的日子。他給毛澤東發電:“如能多帶兵力來為更好”。劉少奇的焦慮躍然紙上。
又過了三個月,6月20日,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344旅和新2旅共12000人終於來到豫皖蘇首府新興集,與彭雪楓會合了。
“千呼萬喚始出來”,黃克誠來了,但又在彭雪楓的津浦路西住下了。彭雪楓哪裡能讓他走,他胸懷大志,圖謀向西發展,拿下整個河南!他們對皖東北沒興趣,更不要說是到蘇北去了。究竟是誰的主意?現在各有各的說法,但這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劉少奇急了。29日,劉少奇電告黃克誠做東進準備:“20天后派三個團過津浦路東活動。”
於是,歷史的劇目又一次重新上演,路東路西之爭再起波瀾。
彭雪楓起草了一份電報,仍然堅持他一貫的想法,即:在解決目前反摩擦問題上向東為有利,但從與敵偽頑長期鬥爭看,則以向西發展為有利。平原作戰需有山地作依託,因此,黃部應該留下,培養主力,建立鞏固根據地;一旦形勢有變,即可西入伏牛山,南進大別山……
黃克誠也正有此想法,他根據華北的經驗,平原游擊戰需要有山地作依託,提出皖東北地區狹小,不如向西發展打通聯絡。彭黃商定,東面既有張愛萍部,自己不如先完成向西發展的任務,以實現毛澤東早些時候提出的“發展華中,爭奪中原”的構想。於是就有了上面的那份電報。他們敢對中原局的最高決策者的幾次指示置若罔聞,也不是沒有依據的。翻開1940年6月27日中央軍委的來電:你部“活動於津浦路西,隴海路以南,以對日寇作戰,鞏固豫皖根據地,擴大與整訓部隊為中心任務”。張震在他的回憶錄中也詳細記載了這段歷史,他說在毛澤東致彭德懷的電報中就明確了黃克誠南下的任務:“協助彭雪楓創立根據地,並策應胡服(劉少奇),將來再調一部深入蘇北。”(注:《張震回憶錄》170頁)他們的意圖仍然是看好中原,向西發展。至於向東圖謀蘇北,可以從山東方面派出,即蘇魯豫支隊南下皖東北。
這,就是尚方寶劍。
劉少奇當然不會輕易讓步,他的覆電是:你們的建議為全國政治形勢所不允許,不能採取此方針。他從維護和遵守國共兩黨聯合抗戰後形成的戰略格局著眼,於7月15、17、18日又是連續三封電報,責令黃克誠率部越過津浦路東,進入皖東北。
再折騰就要出麻煩了,抗上,鬧獨立性,這頂帽子也不是鬧著玩的。黃致電向毛澤東請示。毛澤東回答得很乾脆:服從中原局胡服(劉少奇)指揮。黃把電報給彭看後,將5000人馬留給彭雪楓,自己帶著其餘7000人,於8月7日到達皖東北。
父親的部隊編入黃克誠的隊伍,番號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他要隨黃克誠東征了,他說:“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當初調給我的張太生團還給彭雪楓。我要走了,將這個團齊裝滿員,完璧歸趙。”我問,你捨得嗎?父親感慨道:“在那個年代,建立一支部隊不容易,有感情是自然的,但那是黨的部隊,是人民的,個人不能去爭這些東西,擁兵自重,有人栽跟頭就栽在這裡。”我知道,他這話是有所指的。
轉眼就兩年了,就要告別他親手開闢的這塊土地。當年他孤身一人,而現在呢?站在他面前的是一支由皖東北子弟組成的軍隊。曾和他一起創立這塊基業的戰友江上青將永遠長眠在這裡。他們還會回來嗎?
4個月後……
1941年1月4日晚,國民黨第三戰區顧祝同和32集團軍上官雲相調集了7個師8萬餘人,將新四軍軍部和在皖南的部隊9000餘人團團圍住。戰鬥極其慘烈,新四軍浴血奮戰七個晝夜,彈盡糧絕。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參謀長周子昆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幾天後,1月中旬,蔣介石調集30萬兵力,直指華中。鄰近的湯恩伯9個師10萬兵力迅速前推至渦河以南的渦陽和蒙城地區,擠壓彭雪楓退出豫皖蘇邊區。皖南的慘劇就在眼前,彭雪楓豈敢怠慢,4師做好了全力抗擊的準備。
皖東北抗日根據地也面臨著危機。自父親走後,日偽軍借國民黨大舉壓境、我首尾難顧之際,長驅直入,乘勢奪佔了我根據地首府青陽;盤踞在洪澤湖的偽頑匪三位一體的地方黑惡勢力也捲土重來。
蔣介石覬覦華中這塊心腹要地久矣!他要擠壓共產黨退出華中。國共兩黨的對抗一下子衝上峰頂。這就是史學家們所稱
《從戰火中走來兩個老兵》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