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天淨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篇摘要是〃物理學和天文學史上最有先見之明的文獻之一〃。 有意思的是,茲威基幾乎不知道這一切發生的原因。據索恩說:〃他不大懂物理學定律,因此不能證明他的思想。茲威基的才華是用來考慮大問題的,而收集資料是別人……主要是巴德……的事。〃 茲威基也是第一個認識到,宇宙裡的可見物質遠遠不足以把宇宙連成一片,肯定有某種別的引力影響……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暗物質。有一點他沒有注意到,即中子星坍縮得很緊,密度很大,連光也無法擺脫它的巨大引力。這就形成了一個黑洞。不幸的是,他的大多數同事都瞧不起他,因此他的思想幾乎沒有引起注意。5年以後,當偉大的羅伯特·奧本海默在一篇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中把注意力轉向中子星的時候,他沒有一次提到茲威基的成就,雖然茲威基多年來一直在致力於同一個問題,而且就在走廊那頭的辦公室裡。在差不多40年的時間裡,茲威基有關暗物質的推論沒有引起認真的注意。我們只能認為,他在此期間做了許多俯臥撐。 令人吃驚的是,當我們把腦袋探向天空的時候,我們只能看見宇宙的極小部分。從地球上,肉眼只能見到大約6 000顆恆星,從一個角度只能見到大約2 000顆。如果用瞭望遠鏡,我們從一處看見的星星就可以增加到大約5 000顆;要是用一臺5厘米的小型天文望遠鏡,這個數字便猛增到30萬顆。假如使用像埃文斯使用的那種40厘米天文望遠鏡,我們就不僅可以數恆星,而且可以數星系。埃文斯估計,他從陽臺上可以看到的星系可達5萬…10萬個,每個星系都由幾百億顆恆星組成。這當然是個可觀的數字,但即使能看到這麼多,超新星也是極其少見的。一顆恆星可以燃燒幾十億年,而死亡卻是一下子的事兒。只有少量的臨終恆星發生爆炸,大多數默默地熄滅,就像黎明時的篝火那樣。在一個由幾千億顆恆星組成的典型星系裡,平均每二三百年會出現一顆超新星。因此,尋找一顆超新星,有點像立在紐約帝國大廈的觀景臺上,用望遠鏡搜尋窗戶外的曼哈頓四周,希望發現……比如說……有人在點著21歲生日蛋糕上的蠟燭。 因此,要是有一位滿懷希望、說話細聲細氣的牧師前來聯絡,問一聲他們有沒有可用的星場地圖,以便尋找超新星,天文學界一定會認為他的腦子出了毛病。當時,埃文斯只有一臺5厘米的天文望遠鏡……這供業餘觀星之用倒差不多,但用那玩意兒來搞嚴肅的宇宙研究還遠遠不夠……他卻提出要尋找宇宙裡比較稀罕的現象。埃文斯於1980年開始觀察,在此之前,整個天文學史上發現的超新星還不到60顆。(到我2001年8月拜訪他的時候,他已經記錄了他的第34次目視發現;3個月以後,他有了第35次發現;2003年初,第36次。) 然而,埃文斯有著某些優勢。大部分觀察者像大部分人口一樣身處北半球,因此身處南半球的他在很大程度上獨自擁有一大片天空,尤其是在最初的時候。他還擁有速度和超人的記憶力。大型天文望遠鏡是很笨重的東西,移動到位要花掉好多操作時間。埃文斯可以像近距離空戰中的機尾射手那樣把5厘米小型望遠鏡轉來轉去,用幾秒鐘時間就可以瞄準天空中任何一個特定的點。因此,他一個晚上也許可以觀測400個星系,而一臺大型專業天文望遠鏡能觀測五六十個就很不錯了。 尋找超新星的工作大多一無所獲。從1980年到1996年,他平均每年有兩次發現……那要花幾百個夜晚來觀測呀觀測呀,真不划算。有一回他15天裡有3次發現,但另一回3年裡也沒有發現1次。
第三章 埃文斯牧師的宇宙(3)
〃實際上,一無所獲也有一定價值,〃他說,〃它有利於宇宙學家計算出星系演變的速度。在那種極少有所發現的區域,沒有跡象就是跡象。〃 在望遠鏡旁邊的一張桌子上,堆放著跟他的研究有關的照片和文獻。現在,他把其中一些拿給我看。要是你翻閱過天文學的通俗出版物,你就會知道,上面大多是遠處星雲之類的色彩鮮豔的照片……那是由天光形成的彩色雲團,華美動人,異常壯觀。埃文斯拍下的形象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它們只是模模糊糊的黑白照片,上面有帶有光環的小亮點。他讓我看一幅照片,它描述了一大群恆星,上面有一點兒光焰,我不得不湊近了才看得清楚。埃文斯對我說,這是天爐星座的一顆恆星,天文學上稱之為NGC1365。(NGC代表〃新編總目錄〃,上面記錄著這些材料。過去是都柏林某人書桌上的一本笨重的書;不用說,如今是一個資料庫。)在6 000萬年時間裡,這顆恆星的壯麗死亡時所發出的光,不停地越
《萬物簡史深度解說》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