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扉,亦幻亦真。
兩天後,我便來到管理大壩的漢江集團公司,我想更多地瞭解當年建設大壩的那些歲月。漢江集團文協幫助我找來7位親自參加過大壩建設的前輩,他們親歷了那個不平常的年代,
他們最寶貴的青春已鑄進了雄偉的壩體,他們的生命和大壩一起歷經了歲月滄桑,而建壩時的艱辛在他們漫漫的回憶中,從遙遠的時光中向我們走來——
穆道華:我是1958年8月從梅山水庫調來的,9月1日大壩開工,我負責工地急需的50公里輕便鐵路鋪設,為大壩運送沙石料、混凝土,當時壩區沒有任何路,便道都沒有,沙石料都是民工肩挑背馱或用船裝走水路。我每天到採石場、到沙石料基地,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那時10萬大軍沒得吃、沒得住,民工們都是從家裡帶紅薯幹、包穀糝,吃發黴的紅薯幹吃得直拉肚子。工地上沒有廁所,隨地拉,用兩片席子一擋算是好的。女民工解手就幾個人一圍,中間那個人解手。沒地方住,都是自己搭油氈棚、茅草棚,晚上睡覺都是在草上鋪塊三尺油布。一下雨,草棚四處漏雨,我們就頭頂油布、身穿蓑衣。每個連幾百人,每天都有1/3的人要上山砍樹、割草,搭棚子要用,做飯要燒柴。這麼計算一下,10萬人的工地每天都有二三萬人在砍樹。伙食是以連為單位起灶,工地上到處都是灶,挖個土坑、支幾塊石頭、放口大鍋就是伙房。周圍十幾裡的樹都被一砍而光,草也沒了,山都剃了光頭,想起來都不寒而慄。
我這個連隊380人,每天五六十人上山砍柴,不砍沒得燒。我們這個連買了兩頭牛,買了一盤磨,搭個棚棚磨麥子。自己磨面、自己種菜,荒山一片,沒人供應。一頓飯一個饃、一碗南瓜湯是最好的了。我們每天一部分人去砍柴,一部分人推磨,一部分人到十幾裡外買南瓜。天老是下雨,河泥有半腿深,我們的衣服每天都是溼的,汗溼了淋溼了都沒有衣服換,到晚上把溼衣服鋪到竹芭上,上面再鋪幾把茅草,睡一夜就暖幹了……
丹江口大壩:十萬人生命鑄就的豐碑(4)
工地上每天都在搞比學趕幫超,有專人發小牌子,擔一擔土、拉一車石頭都有人發給一個牌子,下工時檢查,誰的牌子多給誰發個小紅旗。
有些民工受不了罪就跑回去了,但編制很嚴,縣裡有師、公社有團、大隊有營、小隊有連,一查就把你查出來了,立即派人再把你送回來。丹江口大壩要是沒有這一批傻用勁、傻吃苦、傻乾的傻人,就沒有今天這個壩……
張友定:我是1958年8月13日從治淮委員會來到丹江口的,我來時這裡剛到了千把人,當時施工方案還沒定,只見江右岸石崖上有人在打鋼釺,但9月1日開工的時間已定。開工需要放石炮,但那時黑色炸藥還沒弄到,張體學命令臨近的光化縣必須馬上找到炸藥,事後不放心,又親自去找,結果找到了兩三噸炸藥,這才放心。打炮眼的六角鋼也是從光化找來的。9月1日開工那天,張體學和河南省省長一起揮鎚打炮眼。到9月底、10月初,兩省10萬民工陸續到達工地,一時吃住成了大問題,全是自己割草砍樹搭茅氈棚。民工們實行軍事化編制,50天時間右岸就完成了1300多米的圍堰,我是一師二團政委,一師是由13000多均縣民工組成的。後來遇到汛期洪水,圍堰有被沖垮的危險,一師組織了20個突擊隊,硬是用土、用石塊、用人體堵住了漏口,把圍堰修到99米高,保住了幾萬人5個月的勞動成果,一師民工功不可沒。
漢江截流是1959年12月26日,龍口合龍原定12個小時,結果只用了3個小時10分鐘,那年頭,人都在拼命。合攏時李先念來了,我們在江上放水燈慶祝,即荷花葉子上放上點燃的蠟燭,上千個水燈在江面上漂呀。晚上李先念和工地的工程技術人員一起吃了頓晚飯。
我們二團有七個營,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我們從農村搞了磨,一個營從農村買兩頭毛驢推磨;我們自己挖地種菜,種南瓜、冬瓜,記得有一個冬瓜長了130斤!抬去展覽了。
水利部長錢正英也到過工地,她一貫是“先生產,後生活”。張體學這方面做得好,他到襄陽、荊州的民工食堂去看生活,發現民工們就是吃清湯紅薯,煮蠶豆、碗豆,吃整糧。當時工地上沒有任何加工糧食的機械,他就立即讓武漢的紅星麵粉廠連人帶廠一起搬到了丹江口;有的民工得了浮腫病,他就調黃豆,讓煮黃豆吃,他說吃煮黃豆能有助消腫。1960年肚子餓得厲害,過春節時,張體學讓給四級工以上的工人每人發瓶白酒,幹部沒有。老工人們
《去江北大道》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