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4部分 (第1/4頁)

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在,我們來看淅川縣當年移民青海的情況——

據淅川移民局幹部嶽文華提供:早在1969年10月3日至11日,嶽文華、魏煥雲兩人即去青海省移民安置農場外訪過關於淅川移民的情況。1999年為編寫移民志,嶽文華又走訪了原支邊帶隊領導王海申、李紀奎、侯富潤,嶽文華整理了前後兩次談話紀錄——

1958年11月3日,南陽地區按照中央精神,支邊任務主要分配在平源縣,但為了安置丹江口水庫移民,地區分配給淅川縣8000人任務。1958年11月17日,縣委根據中央和省委通知精神,制訂了《動員支邊青年支援邊疆建設的意見》,決定從庫區三官殿、埠口、宋灣、滔河、老城等五個區移民人口中去完成支邊任務。經過個人自願申請報名,最後審定8008人,其中男青年5565人,女青年2443人,一次性到達青海省西寧市,分三批到安置點。

當時,支邊青年每人配發大衣一件、棉衣一套、被褥各一條。棉鞋棉襪、手套由青年自備(個別有困難也可適當補助),每人帶乾糧二斤,小農具一至二件(指钁頭、鍁、鏟、鍘刀、鋤等),菜籽、糧種等。

第一批是1959年4月3日,從西寧由王海申帶領淅川老城、馬蹬、大石橋、倉房等4個公社3121人,與信陽汝南縣支邊青年2000人,合編為文都建設兵團,進住青海省黃南自治州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第二批是1959年5月3日從西寧由李紀奎帶領滔河、宋灣兩個公社2765人進住青海省貴南縣自治州貴南縣過馬營軍馬場。

第三批由張道善從西寧帶領李官橋、埠口2122人於1959年5月13日進住青海省海南自治州都蘭縣農場落戶。

1960年3月,青海省組織慰問團到淅川縣慰問,當年冬,淅川縣又組織支邊青年家屬4909戶14334人,遷往青海省安家落戶。以上支邊青年和家屬共遷入22342人。

經座談回憶和記錄日記,現留住在青海省只剩5930人。

由於長途搬遷,氣候、環境和生產、生活不適應,加之1959至1960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支邊青年和家屬年老、體弱、多病,在行途中傷亡病故,進入安置區又急於返遷,多數病死在途中,據不完全統計,死亡5400多人。

關於這2�2萬多淅川移民的命運,是我2005年6月到達淅川后才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2005年6月5日,我採訪到達淅川縣城,主管移民的副縣長姬豐臣對我說,你看了那個報告肯定會哭,我看一次哭一次……此後我看到了1961年中共淅川縣委編號為204號的檔案,這份檔案是寫給中央的一份報告,報告名稱為《關於支援邊疆移民青海省返籍人員安排生產生活的緊急請示報告》——

故園大遷徙:歷史的傷痛與眼淚(2)

南陽地區、河南省委並請轉報中南局、黨中央:

我縣自1959年至1960年,先後兩次支援邊疆移民青海省22324人,其中,男12494人,女9830人;青壯年12793人,家屬9535人。自1961年1月至8月中旬已返回11052人,而絕大部分是老年和小孩,在迴歸人員中又多系無依無著,大部分生活用具當在青海,他們體質都很瘦弱。據統計調查有輕重病員達6918人,佔迴歸總人數的62�6%,其中乾瘦、浮腫病3729人,佔發病人的53�9%。因此從入夏以來,在迴歸途中不斷髮生死亡事故,據初步瞭解從西寧至淅川途中即死亡56人。

據返籍迴歸人員的反映,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由於生活調劑不好,加之氣候、水土不服,不僅疾病流行十分嚴重,而且死亡達30%左右。我縣埠口區黨子口大隊支邊遷往青海循化縣文都農場76人,死亡36人。關防灘公社迴歸家屬董智福說:“柴達木庫倫縣懷圖塔拉青年農場原7000人,今春已死亡1200多人;該場第三站原700人,死亡將近300人。”王天順反映:“黃南自治州同仁縣甲五農場第三站170人,死亡60多人。”據我縣城關區武洲大隊調查原支邊197人,在青海已死亡64人;李春法一家7口人,死於青海3人。

2�幹部作風惡劣,違法亂紀相當嚴重。循化縣文都農場第五站170餘人,被連長劉某某強行捆綁吊打的90多人;支邊人員連光辰嚴重浮腫,每天不能拾回80斤燒柴,被劉痛打至死;支邊家屬鄧永福被扣1月口糧不發,而上吊自殺……武洲大隊家屬

《去江北大道》 第2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