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688年,荷蘭女王也從荷蘭帶來了時髦的中國癖好。女王“在海牙就養成了對中國瓷器的喜好,在漢普頓宮收集了一大堆中國畫,中國瓷瓶,上面畫著房屋、樹木、橋、中國人物,”
1692年,義大利上演一出名叫《中國人》的劇作。舞臺佈置中國式的漆櫃,古琴、瓷花瓶,還有一尊佛像。同年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的舞臺佈景明顯具有 “中國風格”。
在西方發現的“世界”中,只有中國文明的精雅具有難以企達的神秘吸引力。17…18世紀的歐洲都在經歷一個文明精雅化的過程。中國的工藝與建築可以滿足王公貴族的奢侈,也可以滿足中產階級的虛榮,家中擺上一箇中國式的漆櫃,幾個瓷花瓶,最能展示自己的富有與品位。
西方的中國潮一步步趨向高潮。那些年,歐洲的富裕家庭裡,都會裝飾一間這樣的“中國寶”。有的東西的確是中國貨,瓷瓶、茶杯,大多數是歐洲的仿製品,但裝飾藝術都是中國風格的。中國風格,從建築式樣、內外裝飾到傢俱、日用品,塔亭拱橋、漆器、花瓶,雕花的桌椅、彩繪的屏風,絲綢繡帳,金穗流蘇;纖美淡雅的中國工藝風格從宮廷到民間,正在歐洲引起一場生活方式與審美趣味的革命。當時的倫敦與巴黎,你可以在街頭不同的商店裡挑選廣東的絲綢,南京的瓷器,福建的茶。很多市民家裡都有中國式瓷器、桌布。當法國人熱衷於舉辦中國舞會,英國人都在看中國戲,荷蘭人在舉辦品茶會,總之模仿中國成為當時最時尚的事情。。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三節 中國人為什麼對“啟蒙”沒有興趣?
在人們印象中, “自由、平等、博愛”這些理念誕生於法國的“大革命”,並從西方傳到了中國,而其實歷史的真相是這些理念最初是從中國傳到西方的。
法國人很早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老子,孔子,孟子,司馬遷等中國思想家的書籍很早就譯成法文,在法國知識分子中流傳,中國思想啟蒙了法國及整個歐洲,使生活在那裡的人民擺脫了愚昧,獲得了自由,最終步入文明社會,自由、平等、博愛這些理念其實都來自中國。
在以前,中國學者接受的基本上是西方殖*義者的宣傳,而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才發現:中華文明影響西方文明是歷史主流,而西方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反影響只是歷史的回流,這一觀點在不同的學科也都得到了印證。
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思想符號進入中國好多年了,但我們大多數人對這些東西沒什麼感覺,更多的是“不屑一顧”,因為我們中國的歷史與西方完全不同。
首先,中國不需要自由的啟蒙,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中的“自由”,主要指人身自由,也就是每個人只屬於自己,不是別人的附庸。歐洲出現這個口號,是因為當時他們處於封建農奴制社會,農奴對農奴主存在人身依附關係,說通俗一點,也就是農奴不屬自己,而屬於農奴主,是封建農奴主的附庸,啟蒙家提出“自由”的口號是為了讓農奴擺脫人身依附關係,讓他們獲得自由身。這現象中國存在嗎?不存在,中國是農民不是農奴,中國的農民是政治自由民,不是任何人的附庸,他們雖然在經濟上接受地主的剝削,但與地主不存在人身依附關係,中國農民的主體是貧下中農,佃農只佔很小的比例,一個全部是自由民的國家還怎樣讓他們自由呢?中國不需要自由啟蒙。
其次,中國平等啟蒙嗎?也不需要。平等指法律、政治和經濟權利平等,歐洲啟蒙家提這些口號是因為在歐洲,這些方面全不平等。
第一是法律不平等的問題,在歐洲,國家沒有統一的司法體系,司法權利不屬於國王,而屬於農奴主和教會,既然司法權屬於這些人,那怎麼讓農奴與他們實現法律平等呢,我們再看政治權利,在西歐,土地和爵位都是世襲的,也就是貴族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是貴族,農奴的孩子從一出生就是農奴,在一個這樣的社會怎麼能有政治權利平等呢?我們再看經濟方面,經濟主要是指稅收,在西歐稅收也是不平等的,資產階級(當然很多就是小商販)與封建貴族,還有封建教會的稅收是不同的,這也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正因為西歐封建社會在法律,政治,經濟上的權利不平等,這才有了要求平等的啟蒙運動。
我們再看中國,中國自秦朝以來,就形成了十分完善且統一的法律體系,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儘管很多做不到),國家有專門的官僚負責行政司法工作,中國的地主、官員與農民都接受相同的法律約束,這說明中國已經實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
《目前中國的形勢》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