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頁)
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總之,中國的錢在總量上並不多,中國錢多是假象,現在的中國,富人的奢侈性消費與窮人的生存型消費並存,資產投機市場的火爆與實體經濟裡中小企業融資難並存,如果只看到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錯誤的,中國錢多的假象主要來源於貧富分化和銀行儲蓄的轉移,這才是主因,與資本化關係不大。
2、關於中國人為什麼不安的問題
陳志武在提出中國“錢多”的論調後,開始論證“為什麼中國人錢多了,還不安”,陳志武認為“中國人錢多後,如果各類品種的保險、養老、醫療、投資、理財產品不能夠發展到位,那麼,在中國人錢多的同時,可能反而對未來充滿不安”。
筆者認為中國人的“不安”是因為中國由原來的低生活成本社會,變成了“什麼都需要錢”的高成本社會,這才是中國人不安的原因,也就是中國人不安不是因為錢多了,而是因為生活成本高了,比如原來在家庭、親友、鄉鄰幫助下可以解決的事情,現在必須用錢才可以解決,中國人不安不是因為錢多了,而是因為錢不夠用了,中國人的不安不是因為養老、醫療、投資、理財產品發展不到位,而是因為這些太昂貴,中國人目前還支付不起,這才是中國人不安的原因。
3、為什麼不拿美國與現在的中國進行對比?
陳志武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但不知道為什麼如此沉浸在華盛頓共識的美夢當中。一場華爾街危機也並沒有讓他清醒過來,《金融的邏輯》一書中經常將美國與中國的大清朝相比,來襯托美國是多麼的美好,不瞭解情況的人還以為此人是老華僑,其實他是八十年代末才出國,近年也主要在國內活動,對國內的事情可以說是非常的瞭解。書中總是舉大清朝的例子,而拿美國與現在的中國進行對比,看中國與美國還有哪些差距,不是更有意義嗎?但他並沒有這樣做。
4、為什麼忽略信貸消費的負面效應?
陳志武在書中不斷重複一個青年人大衛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與幾年前在中國流行的“美國老太太”的故事沒什麼兩樣,而不幸的是陳志武不是文學家,而是金融學家,在故事中添油加醋不是他的長項,老太太已經進入天堂,而王志武講的是一個年輕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則演繹出非常更多的續集,比如小夥子遇到經濟危機長期失業,房子被銀行收了回去,這樣的事情並不少。人生無常,為什麼小夥子就必須按陳經濟學家的規劃去過完一生,就是因為他還是個年輕人,人生的道路還很長,可見陳志武講故事的水平還是差了些,而他講這些故事無非是告訴人們信貸消費多麼好,可惜他這個工作在十年前已經有人已經完成了,在中國已經不新鮮。
書中對信貸消費導致經濟危機的事實隻字不提,在上個世紀美國的大蕭條來臨前,美國70%左右的新汽車、85%的傢俱、75%的洗碗機、65%的吸塵器、75%的收放機都是靠分期付款賣出的,陳志武認為這是信貸消費“在美國紮下根”的標誌,而其實這正是經濟危機的根源。如果說房子、汽車、傢俱等耐用消費品分期付款還有意義的話,而洗碗機、吸塵器 、收放機分期付款帶來的純粹是經濟風險,上世紀美國在二戰前一直沒有走出經濟大蕭條,其關鍵就是經濟危機前的信貸消費,嚴重透支了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才使得大蕭條如此嚴重。
我們可以將中國與印度進行一下對比,在中國,買汽車基本上都是付全款,而在印度買條牛仔褲都分期付款,按陳志武的邏輯,那印度應該比中國發達,實際情況怎麼樣,大家都知道,靠信貸消費實行強國,實在是可笑,而信貸消費導致經濟危機的例子倒不少。
5、為什麼忽略金融現象背後的政治因素?
書中將所有金融問題看成是西方人的聰明,其實很多都是科技因素,或是政治因素造成的,在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里,皇帝根本沒有徵稅的權利,在西方的中世紀與我們的周朝制度類似,真正的權利掌握在諸侯手裡,國王打仗向諸侯借錢是政治因素造成的,陳志武將這種現象歸為西方的智慧顯然是對西方歷史不瞭解的緣故。
書中將資本主義國家採取“負債發展模式”看作*的保證,其實這根本就是資本主義政黨分贓制度的必然產物,每個新上臺的政黨,為了實現自己的政績目標都拼命的借債,這也是他們交出一份成績單最快的方法,但這些債務基本上不需要在自己任期內償還,也就是這些人只管花錢,不管還錢,還錢是繼任者的事情,因此這些政客都非常喜歡借債,其實這都是追求短期利益,是對繼任者及國家都非常的不負責任,是多黨制
《目前中國的形勢》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