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部分 (第1/4頁)

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先發國家的這種兩重性,為所有後發國家所未有。所有的後發國家,無論是成功的“後來居上者”如日本和俄國,還是那些經過長期努力仍達不到“臨界點”的“失敗國家”,無一例外的共同之處就是:一方面,必須把先發國家當老師,學習借鑑其成功模式,改造本國;另一方面又必須把先發國家當強盜,與其鬥爭,逐步建立起不受侵犯的國權。

既要向老師學習,又要與老師鬥爭,就成了所有後發國家共同的現代化難題。你不全面學習,就無法迅速現代化;而你若太順從,又會變成“依附國家”,不得不屈服於先發國家的霸權。

國家不自由、不獨立,仍然不是現代化,即使經濟起飛、人民富裕,也是靠犧牲國家主權交換得來。若是小國,也許是不得已,作為大國,這種犧牲也就意味著放棄大國地位,自甘人後,自取其辱。不要說中國這個曾經的天朝之國,今天的第一人口大國,在當今世界,尚沒有任何一個人口眾多、領土廣闊的大國,自願成為無能國家。

所以說,對於後發國家,不受侵犯的國權、國家的獨立自由,是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這是後發國家現代化理論的特殊內容。誤以為現代化就是社會的現代化,就是經濟增長、人均收入提高,沒有認識到國家的強權和自由對於現代化的重要性,是很多後發國家登山失敗的重要原因。

歷史見證,當中國這個後發國家面臨現代化難題時,這個難題之難又增加了幾倍。當時的中國,沒能像日俄那樣,在登山的第一階段即迅速取得成功,一舉成為“後來居上者”,這一重大失敗導致的直接後果,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落後必捱打,落後之後再落後,必挨重打。

中國沒能儘快擺脫落後,於是,破鼓萬人捶,立刻成了新老先發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壓迫的物件,令其面對幾乎所有強盜國家,使得中國抵抗外國霸權的難度加大。孫中山說過:中國是每一個與它簽訂條約的國家的殖民地,每一個締約國都是它的主人。

第二,學習必從師,學習未果再學習,擇師也成了問題。

由於列強數量增加,中國面對的“老師”國家也增加,使得中國在選擇現代化模式時難度加大,犯錯誤的可能性也增大。清末“新政十年”期間,曾有多達兩萬多的中國學生東渡日本學習,這一波留*動,被評價為“世界歷史上第一次以現代化為定向的真正大規模的知識分子移民潮”。甲午戰爭之前,中國連一個留日學生都沒有,戰後驟增至數以萬計,由此可見,中國向日本學習現代化這個選擇,在當時已成為定局。但一場辛亥革命,卻使中國突然轉向了向美國學習,釀成了大錯。

第三,貧弱無自由,國家積貧又積弱,誰都可以隨便干涉。

正是由於早期的失敗,中國始終沒有獲得國家獨立和自由,不同外國勢力的干涉和介入,在中國製造出不同的革命派,引發長期的內亂和內戰,使得中國長年國運飄搖。

序章 中國現代化的老師不該是美國(5)

這就是世界現代化的現實,留給每個後發國家完成現代化轉型的機會並不多,第一次沒抓住,後面的麻煩成倍增大。因為在這個登山賽中,競賽者並不是各跑各的這麼簡單,跑在後面的,不僅要自己努力向上跑,還會被領先者往下推,被阻撓干擾,或者被引入歧路,越跑越落後,怎麼跑都白跑。

中國就是一個既被阻撓干擾、又被引入歧途的典型。

三、 中國復興的世紀之誤——“你看人家美國!”

從1860年中國洋務運動算起,當時作為後發國家的俄、中、日三國,幾乎同時開始了現代化的登山賽。

這三個後發國家,在當時都是君主政體,登山賽的初期,在學習西方技術、發展本國工業這方面,也都差不太多。孫中山在1894年上書李鴻章,文中曾盛讚中國的現代化成就:“國家奮籌富強之術,月異日新,不遺餘力,乎將與歐洲並駕矣。快艦、飛車、電郵、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其他新法亦接踵舉行。”

那時候的中國,就已經“乎將與歐洲並駕”了!中國的登山,就已經初步成功了!把這段文言文翻成現在的語言,不是和當前讚美改革開放大好形勢的話一模一樣嗎?

一場中日甲午戰爭,改變了一切。

實際上,孫中山沒等到中國甲午戰敗,就到檀香山去找三合會,開始醞釀革命了。此後,中國在政體模式選擇上,開始出現嚴重混亂。十幾年後終於爆發的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制之下

《中國力學之父是誰》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