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人物

100年前,清王朝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4、15日兩天內相繼去世,朝野震動。清王朝在風雨飄搖中已經掙扎了大半個世紀,慈禧太后以她個人的強悍,掌控政權也長達半個世紀,支撐著這個滿目瘡痍的王朝。隨著慈禧的去世,腐朽的滿族親貴中再也出不了強人,一個個昏庸懦弱,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惶惶不可終日。按照慈禧生前的安排,光緒的侄子、年僅3歲的溥儀當了皇帝,光緒的弟弟載灃,也就是溥儀的父親,當了攝政王。年輕沒有經驗的載灃,突然掌握了國家大權,真有點手足無措。在宣統皇帝舉行登基大禮的時候,小小的溥儀,沒有見過那麼龐大的陣勢,嚇得哇哇大哭,抱著他登基的載灃哄他說:“不哭,不哭,快完了,快完了!”殿下群臣聞此不祥的話語,一個個都驚呆了。3年後,清王朝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把它送入墳墓的,是晚清社會升起的三顆政治明星:袁世凱、梁啟超、孫中山。當然,他們都是漢人。

在人們的印象裡,把清王朝送進墳墓的是辛亥革命,革命的先行者是孫中山,梁啟超是君主立憲派,袁世凱是竊國大盜,後兩人與清王朝的滅亡似乎沒有關係。其實不然,單單依靠孫中山的革命黨人,是沒有力量把清王朝送進墳墓的。正是由於袁世凱、梁啟超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社會政治勢力,加入了反對清王朝的陣營,才會有推翻清王朝、廢除封建帝制的社會歷史成果。至於他們各自的利益和動機,他們的政治理想和操守,則是更深層次的問題。現在令人感到興趣的問題是,辛亥革命中三個人所代表的派系的合作,出現了一個美妙的結果:共和民主制的中華民國,令當代人無限地懷念和嚮往。可惜,好景不長,曇花一現,不僅沒有得到共和民主的好結果,中國反而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到底是怎麼回事?令人無限惆悵。

袁世凱握有清王朝體制內的軍政大權,是個政治實利主義的君主立憲派。梁啟超則是流亡海外的君主立憲派的領袖,君主立憲運動的理論家和宣傳家。孫中山則是一個共和主義的革命家。袁世凱和梁啟超對於共和主義本不贊成,但孫中山也不認為共和主義能夠在革命勝利後立即建立並予以實施,共和政治的貫徹,需要一個過渡時期。

命運很捉弄人,三個政治強人居然在1912年間,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合作推翻了清王朝,都接受了在中國建立議會共和制度,但對這個制度的實施,又從不同視角採取了消極的態度。於是,在中國的政治史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議會民主政治的實驗時期。本來,在這個實驗中,充滿著波譎雲詭、撲朔迷離的社會動向。一位懵懂、幼稚的共和主義者宋教仁,把一個應付眼前局勢的政治設計,幻化成了一個政治理想。他搶了三位強人的風頭,成了政治界飆升得最耀眼的明星。他勇敢地、積極地要把共和制度落實下來。他憑藉的是什麼呢?命運是可想而知的,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共和政治的喜劇、鬧劇之後,悲劇終於來臨。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凱政府收買的暴徒暗殺。為此,孫中山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中國的議會共和政治制度從此破滅,議會共和政治的實踐,從此煙消雲散。這段令人緬懷的歷史,竟然只能供我們後人憑弔而已!

我們對這段悲情歷史的敘述,就從上述三位政治強人說起。

txt小說上傳分享

1.三顆政治明星(1)

三顆政治明星:袁世凱、梁啟超、孫中山

袁世凱

袁世凱,生於1859年9月16日(清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河南項城人,字慰庭(又作慰廷、慰亭)。當時社會習慣,避諱稱人的名字,常常用籍貫(地望)來稱呼,故當時發表的書信、電報中常稱呼袁世凱為“袁項城”,或直接稱作“項城”。他出生在一個傳統計程車大夫家庭,幾代都是儒生,至祖父一輩開始發達。自然,他小時候就是一個富家子弟。但家族門風重視讀書科舉,並非是一個浮華世家。父叔輩對袁世凱督促甚嚴,但他生性頑皮,豪放倜儻,不愛讀書,倒愛舞槍弄棒,騎馬射箭,廣交朋友。儘管如此,他既生在讀書人家,書是不能不讀的,仍然算是個文人。由於他不愛讀書,文章寫得拙劣,科舉不第也是很自然的。科舉成功有時候有偶然性,世上也因此多了一批懷才不遇的人,但袁世凱不屬於這一類。在那個以科舉出身為正途的社會里,他算不上是一個優秀的人才。不過,一個落魄的秀才徐世昌,一次在淮寧偶然與袁世凱相逢,對袁世凱很是賞識,認為他狀貌偉然,很有氣概,就殷勤地和他談話,

《假共和的歷史事件》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