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頁)
蝴蝶的出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菀慘玻▂i):自滿的樣子。(6)既;盡,都。(7)距:同 “拒”。(8)讒:說陷害人的壞話。餡:巴結,奉承。諛:討好逢迎。
【譯文】
魯國打算讓樂正子治理國政。孟子說:“我聽到這一訊息,歡 喜得睡不著覺。”
公孫丑問:“樂正子很有能力嗎?”
孟子說:“不。”
公孫丑問:“有智慧有遠見嗎?”
孟子說:“不。”
公孫丑問:“見多識廣嗎?”
孟子說:“不。”
公孫丑問:“那您為什麼高興得睡不著覺呢?”
孟子回答說:“他為人喜歡聽取善言。”
公孫丑問:“喜歡聽取善言就夠了嗎?”
孟子說:“喜歡聽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況治理魯國呢?假 如喜歡聽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從千里之外都會趕來把善言告訴 他;假如不喜歡聽取善言,那別人就會摹仿他說:‘呵呵,我都已 經知道了!’呵呵的聲音和臉色就會把別人拒絕於千里之外。士人 在千里之外停止不來,那些進讒言的阿談奉承之人就會來到。與 那些進讒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國家,辦得到 嗎?”
【讀解】
在孟子看來,治理好一個國家並不單靠執政者個人的能力、智 慧和學識,而應當廣泛聽取和採納別人的意見,集思廣益。這樣, 就會吸引天下的有識之士,治理國家,乃至於治理天下就會遊刃 有餘了。相反,如果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那真正的有 識之士就會被拒之於千里之外,而奸邪的餡媚之徒就會乘虛而入。 這樣一來,想治理好國家就是不可能的了。
這裡所說的“好善”主要指喜歡聽取善言。而問題則在於對 這“善言”的理解上。什麼叫善言,善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 話”,而是指對於治理國家有益的忠言。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言當然不都是“逆耳”的,正如良藥不一定 都是苦口的一樣。但卻的確有那麼些忠言是“逆耳”的,甚至是 非常不中聽的。在這種情況下,就看那聽取善言的人是真好善還 是假好善了。真好善的人雍容大度,宰相肚裡能撐船,對於不那 麼中聽的話也照樣能夠聽取,採納其合理的對於治國平天下有益 的良方。假好善的人心裡就不那麼痛快,甚至會惱羞成怒,即便 不當面發作,也會在下來以後找個碴兒把那進言的人給開銷掉。唐 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著名的好皇帝,也是“好善”的典範之一,但 他不也多次想殺掉那一再進“逆耳”之言的魏徽嗎?
由此看來,如果樂正於真是“好善”的人,那就的確非常不 簡單。孟子一聽說他將執政於魯國就高興得睡不著覺,也就沒有 什麼不可理解的了。
下一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告子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①之中,傅說②舉於版築③之間,膠鬲(4)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⑤,孫叔敖舉於海(6),百里奚舉於市(7)。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9)於慮,而後作;徵(10)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11),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註釋】
①畎(quan)畝:田間,田地。②傅說(yuo):殷武丁時人,曾為刑徒,在傅險築牆,後被武丁發現,舉用為相。③版築:一種築牆工作, 在兩塊牆版中,填人泥土夯實。④膠鬲(ge):殷紂王時人,曾以販賣魚、 鹽為生,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輔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處指獄囚管理者。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失敗後,管仲隨他 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所以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押回自己處理。魯君於是派獄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國,結果齊桓公用管仲為宰相。 (6)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隱居海邊,被楚王發現後任為令尹 (宰相)。(7)百里奚舉於市:春秋時的賢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國,秦穆公 用五張羊皮的價格把他買回,任為宰相,所以說“舉於市”。(8)曾:同 “增”。(9)衡:通“橫”,指橫塞。(10)徵:表徵,表現。(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為
《孟子義跨年晚會》 第2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