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頁)
蝴蝶的出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擲鍾謐霾蝗室宓氖攏�餼禿孟竇群ε倫砣從制�∑��疵�染埔謊�!�
【讀解】
依然是對“仁”的呼喚。
道理一說就清楚,勿需多談。令我們感興趣的是孟子雄辯的 句式:
“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現在的人既害怕死 亡卻又樂於做不仁義的事,這就好像既害怕醉卻又偏偏要用喝 酒一樣。
“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公孫五上》3· 4)現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居於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 溼卻又居於低窪的地方一樣。 “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離 婁上))7·7)現在的人既想無敵於天下卻又不行仁道。這就好像 既熱得受不了卻又不願意洗澡一樣。
這一類相同的句式,指出生活中的悖逆現象,以此來說明抽 象的道理,往往如以掌去背,令人幡然猛醒,尤其具有啟迪意義.
下一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離婁上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原文】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譯文】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 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 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用應反 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 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 經》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
【讀解】
我們在《公孫丑上》裡已聽孟子說過:“仁者如射:射者正己 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意思都是一樣的。從個人品質說,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 事多作自我批評。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 怨矣。”(《論語·衛靈公》)
從治理國家政治說,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儒家政治,強調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所以,多與個 人品質緊緊連在一起。而自我批評則是其手段之一,其相關論述, 在《論語》和《孟子》中可以說是不勝列舉。當然,古往今來,真 正能夠做到的人又的確是太少了,所以仍然有強調的必要。
下一篇(人有恆言,天下國家)
離婁上
人有恆言,天下國家
【原文】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譯文】
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語,都說‘天下國家。’天下的基礎 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個人。”
【讀解】
我們今天常說:“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
似乎與孟子所說的路數恰恰相反。
關鍵是出發點不同。
我們今天面對利益,要求奉獻,所以強調公而忘私,先人後 己;先國家,後集體,再個人。
儒者則是強調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為本,所以是先己 後人,推己及人。“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 平。”(《大學·經》)
可見,路數雖反,道理卻是相通:都是要求為他人,為集體, 為國家,為人類作出貢獻。這才是最根本的。
下一篇(水清濯纓,水濁濯足)
離婁上
水清濯纓,水濁濯足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 ①,樂其所以亡 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②之 水清兮,可以濯③我纓④;淪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 ‘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 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 甲》曰⑤:‘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註解】
①菑:同“災”。②滄浪:前人有多種解釋。或認為是水名(漢水支 流),或
《孟子義跨年晚會》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