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面見1 (第1/4頁)
老白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楊河等人進城,倒不若當初進邳州城,守城的民壯見楊河等人不好惹,查都不敢查。
但這些營兵顯然也不用心,特別胡就業出面,他的“宿遷朝天鍋”已經在宿遷城出名,知縣吃了都說好,很多衙門聚餐經常選在朝天鍋。
駐本地的護漕總兵戴國柱也是朝天鍋的常客,很多將官都認識這朝天鍋的老闆,特別欣賞他的豪爽大方,出手闊綽。
胡就業早在董河口換了常服,一身招牌的綠袍,出來大聲言此為邳州新任練總楊河大人,他在路上有幸遇到,說楊大人此次入城,是去見總督的,各兄弟不可怠慢了。
守門的營兵更是驚異,看著楊河竊竊私語,顯然楊河幾次大敗流寇之事他們也知道了。
甚至進出城的百姓商客聽到,也是驚訝議論,對著楊河指指點點。
有好事者更看著騎在馬上的錢三娘與李如婉嘖嘖稱奇。
眾人圍觀中,很快楊河等人進城,根本胡就業出面後,眾營兵就不問,連楊河的牙牌都不看,只守門的隊總親熱的與胡就業寒暄,言改日又要到他的“朝天鍋”去吃個痛快。
楊河微微搖頭,若他守護城池,不管誰進城,那都要查個清楚的。
很快眾人進入城中,就屋舍房居鱗次櫛比,西門這邊通黃運碼頭,還是頗為熱鬧的。聽百姓口音,與邳州、睢寧也差不多,基本邳州一州二縣都屬於同一片的方言。
這邊比睢寧熱鬧,但百姓富足也有限,很多人一樣面有菜色,身上補丁屢屢。
宿遷一樣屬於“貧淮”一部分,黃河奪淮入海,原本順暢的排灌水系全部破壞,沂、沭、武、泗等水系失去流道,就在宿沐等地迂迴交浸,常發洪水。
又有黃河水肆虐,水災後接踵旱災,各田荒草叢生,又多為蝗蟲的革生地,這邊的百姓一樣苦。
走在街上,楊河發現城中青壯似乎少了許多,聽街上居民說話,卻是宿遷北面正開“攔馬河”,很多百姓被招去做工了。
就有人高興的道:“史相公以工代賑,俺們到秋播前都有吃的,可以省不少口糧了。”
也有人埋怨:“唉,夏糧剛收,麥子一石都要二兩多,還讓不讓百姓活了?若萬曆爺在就好了。”
有人接著嘆道:“是啊,那時真舒坦,鬥米錢五十文,鬥鹽錢十幾文,只鴨只雞錢二十多文,百般平易。小戶人家每日賺二三十文,就可過一日。大魚大肉每日所費不過二三錢。還兩京十三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者四十八載,萬曆爺真是堯舜之君。”
楊河聽著百姓議論,大明市民階層發達,這邊處於徐淮要衝,黃運碼頭,更多經商的,務工的,都靠買米吃,對物價波動份外敏感。
天啟年、崇禎年出生的命苦一代就不說了,街頭抱怨的多是中老年人,從富足安定的萬曆年過來。
那時秩序平穩,物價低廉,一兩銀子可買米二石,五斤重的豬頭不到一錢銀子,二斤重的雞一隻二三分銀,百斤重的肥豬一頭一兩多銀子,三十斤的羊亦不過四錢多。
就算到萬曆末年,一兩銀子也可買米一石,雞鴨羊價格略漲一些,但百姓可以承受,不象現在物價這麼離譜。甚至青黃不接米價漲到五六兩,雞鴨蛋一枚三四十文錢,一隻雞漲到千多文。
那時各地人市,小廝婦女不過錢一千二三,人的價格比不上一隻雞,這樣抱怨就可以理解。
楊河覺得,若有人搞好生產,將物價恢復到萬曆末年的水準,定能人人稱頌。若能恢復到萬曆中期的水準,那就功德無量了。
很快眾人到了街口,縣衙在城池的略北中線,這邊有兩條南北並行街道,縣衙靠西為“宣仁街”,靠東為“雲路街”,清後各改名為“興福街”與“富貴街”。
一路過來,楊河還發現本地寺院極多,從鎮黃門走到街口就發現好幾座,整座城池更多。可能水旱災頻繁,當地百姓要乞求神靈護佑的緣故,又處南北交通樞扭,就多建寺院。
也難怪這一片有“沭陽財主宿遷廟”的說法。
宿遷朝天鍋也在這宣仁街口,雖城南更熱鬧,但建在這邊,離縣衙近,影響更大。
宣仁街口皆是青石鋪就,二層建築的“朝天鍋”店鋪聳立在街口東南,眾人從後院進入,樹影婆娑,清涼中又帶著靜謐。進入內中,就感渾身上下舒坦,一身燥熱煙消雲散。
李如婉嘖嘖道:“這地方,胡爺你可真會享受。”
胡就業左顧而言他,對楊河說道:“相公要不要歇歇?待屬下吩咐下去,騰出個地方
《續南明小說免費聽》 第275章 面見1(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