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78章 金龍教 (第1/2頁)

我在淄博吃燒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淄州的宗教是怎麼走上“不務正業”的道路的呢?

這其實要從黃巢改革道教開始。

黃巢為了發展淄州的科學事業,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整合了道家和墨家,開發出了旨在研究“天地至理”的金龍教。

這個金龍教典型的特點就是提倡“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同時以“研究天地至理”為立教之本,所以金龍教的道士們紛紛成為了具有雙重身份的“教士”。

一方面他們有著官方承認的宗教身份,另一方面他們實際上充當著淄州的“科學院研究員”的角色。

比如墨家出身的“教士”主攻物理學和數學,道家出身的“教士”主攻醫藥學和化學,後來加入的佛家出身的“教士”主攻金融學和社會學。

這些教士們在金龍觀這個宗教大熔爐裡相互合作、共同進步,承擔起了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的職責。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黃巢對道家、墨家、佛家的教義進行了“大融合”,發展出了“萬宗歸一”的宗教歷史觀和“天人合一”的宗教理念。

所謂“萬宗歸一”指的是,不管是道家、墨家還是佛家其實師出同源。

這一歷史要從“老子化胡”說起。

“老子化胡”是道教與佛教之間歷史上的一場重要爭論,主要圍繞老子是否化身為佛展開

佛教剛進入中國時,常被誤解為神仙方術的一種,人們將老子和佛陀混為一談。

《魏略·西戎傳》記載:

三國時期魏國郎中魚豢在《魏略·西戎傳》中提及:“《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

這是最早關於老子化胡的記載之一。

道士王浮為了與佛教鬥爭,編造了《老子化胡經》,聲稱老子在天竺投胎於淨飯王妃,出生後自號釋迦牟尼,建立了佛教。

隨著佛教實力的壯大,道佛之爭逐漸尖銳化。

《老子化胡經》成為道教貶低佛教的重要工具。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道士姜斌與沙門曇無最就老子與佛陀的出生時間進行爭論,最終姜斌被判流放馬邑。

隋文帝開皇三年,隋文帝因見老子化胡像而召沙門道士共議,彥琮作《辯教論》以辯論道教的“老子化胡說”。

大業四年,楊宏率道士、儒生與佛教展開辯論,沙門慧淨與道士餘永通為主要辯手。

唐高宗顯慶五年,僧人靜泰與道士李榮入洛宮辯論,靜泰引《化胡經》指出其前後矛盾,邏輯混亂。

“老子化胡”這種說法,本來是偽學說,為什麼卻能夠獲得很多人的認可呢?

這主要是因為中華文明在歷史上,長期以自己是正統文明自居。

中國人認為,周邊的文明,都是中華文明孕育而成的。

自然,佛教也是道教孕育而成的。

在這場千年爭鬥的過程中,雖然佛教也曾經佔據過上風,但總體來說,道教是一直居於壓倒性優勢的。

尤其是在唐朝把道教定位國教以後,道教的壓倒性優勢更明顯。

而在這樣的時間裡,《老子化胡經》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完善。

在《老子化胡經》的基礎上,黃巢把老子騎牛出關的故事描繪成了老子追求天地至理,傳播華夏文明的故事。

黃巢以《道德經》為基礎,講述了一個尋求天道,追求至理的宗教理想。

《道德經》中的“道”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概念,它既是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也是方法論和精神追求的象徵。

“道”是宇宙萬物執行的根本規律,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

在老子看來,“道”先於天地而存在,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和最終支配者。

“道”為人們修身養性、處世為人提供了指導原則。

透過順應“道”,人們可以迴歸本真,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堅定。

“道”倡導淡泊名利、超脫世俗的境界。

它像水一樣無私、包容、謙遜,默默地滋養著萬物而不求回報。

“道”為處理問題、解決矛盾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

它鼓勵人們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用逆向思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道”代表著人類對宇宙和生命本質的一種終極探尋。

它激勵

《重生唐末之禍亂天下小說》 第178章 金龍教(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