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指出:“緬甸在今日決不能認為一個支戰場,而實為遠東作戰一重要之基地,且為吾人攻擊日本必須掌握鞏固之主要樞紐,如果緬甸不守,則日軍在陸上即可向印度長驅直入,而中國與盟邦英、美之交通運送與聯絡即因之阻斷,如此我盟軍陸上進攻日本之根據地全失,自必更增加困難,而敵人向東、向西之進展則更無顧忌矣。”'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3編,《戰時外交》(3),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版,第131頁。'
儘管如此,也無力改變英、美的既定政策。中國政府顧全大局,對出兵緬甸的態度是積極的。太平洋戰爭剛爆發,中國就向英、美明確表示,一旦條件允許就將出兵防守緬甸,隨後,又逐漸加快了入緬作戰的準備工作,並於1942年3月正式組建“中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而且用最好的裝備武裝中國遠征軍,使中國遠征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
日軍進攻緬甸後,英國雖然已將遠東的戰略重點由新加坡轉向緬甸,但其著眼點卻是印度。因此,英國的基本態度是“棄緬保印,儲存實力”。“其所取政策似為可能保護則保護,如不能亦不必盡最大之努力,以免因此消耗可留以用於另一重要戰區之軍隊。”'《林蔚報告書》。'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英軍遇到日軍攻擊就是撤退,始終未能進行有效的抵抗,而中國遠征軍不斷向南推進,孤軍深入,英軍始終未能有力地配合中國遠征軍作戰。
第二,英美對遠東殖民地看法的分歧和對中國態度的分歧,引起了英美之間的矛盾,更引起了中英關係的冷淡,造成了中英矛盾尖銳突出的局面。
英國在遠東參戰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其殖民地的現狀,因此,英國一再壓制緬匈、印度等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井將中、美作為其殖民地競爭的主要對手。美國從其本國利益出發,宣稱不準備為英國的殖民地而戰。羅斯福認為大英帝國早已殘敗、並對東南亞與印度等英國殖民地的獨立要求表示同情以求逐步滲入。在英國人看來,這是美國對英國的粗暴干涉,是蓄意要破壞英國的殖民統治。英、美之間的矛盾、分歧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美國為實現其戰略目的,迫切需要中國積極對日作戰,在遠東擔負起阻止日軍的責任。同時,美國對戰後的中國也抱有政治目的,而英國對中國的態度卻是消極冷淡,它不願意將中國作為大國對待。丘吉爾說:“我不能把重慶政府看作代表一個世界大國。”'〔美〕威廉,哈代·麥克尼爾:《美國、英國和俄國他們的合作與衝突,1941~194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頁。'
英國渺視中國的態度,危害了中英關係,並對緬甸戰局產生了嚴重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英國拒絕中國政府主動出兵的要求。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蔣介石就主動提出派中國軍隊出征緬甸,協助防禦緬甸,並與韋維爾就中國出兵問題進行過磋商。但均遭到英方的拒絕和冷淡對待。
(二〕英國拖延中國軍隊入緬,貽誤戰機。從1941年11月至1942年2月,由於英方的猶豫,使中國遠征軍不能及時入緬佈防。隨後,又請中國軍隊協助景棟方面防禦,為此,將遠征軍第6軍置於該方面。直到仰光告急後英國才向中國求援,請中國遠征軍第5軍迅速入緬,中國即將該軍使用於東籲、仰光方面,“由於第5、第6兩軍之間發生甚大之隔離,爾後在事實上,我遂不得不隨情況之演變,使第6軍向西延伸與第5軍相毗連,以保障我主力決戰之安全,……敵直衝臘戍,既隔斷我第5、第6軍之聯絡,復截斷主力軍之退路,使我不能在緬繼續作戰。”'《林蔚報告書》。' 中國遠征軍入緬未能掌握先機,戰役部署陷於被動和不利態勢,這正是英方拖延阻撓的結果。
(三)英方缺乏與中國聯合作戰的誠意,只要求中方掩護其撤退。英國對緬旬作戰準備不足,既沒有制定自己的作戰計劃,也沒有制定同中國軍隊聯合行動的統一計劃。英方對中國遠征軍佈防和行動的建議,僅由其派駐中國遠征軍各軍、師聯絡參謀轉達,但又拒絕中方派聯絡參謀於英軍各師、旅中,其目的在於使中方不明瞭其意圖,以便利其自由行動。因此,常常造成英軍單方面撤離防區後,中國遠征軍仍在堅持自己的戰線,以致不知不覺陷於險境。英方吹噓亞歷山大的撤退為“軍事成就之奇蹟”,'〔英〕蘭威廉:《緬甸軍事成就之奇蹟》(譯稿),中國軍事圖書館存。'
其實是在聯合作戰中的利己主義行徑,毫無
《中國抗日戰爭史見面課答案》 第19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