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71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41年4月,日軍進犯閩浙沿海地區,連陷鎮海、寧波、慈溪和餘姚等地,打通了杭(州)雨(寧波)路。杭州灣以南、杭甬路以北地區淪為敵佔區。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軍部令蘇南區黨委組織力量,開闢浙東抗日遊擊根據地。根據蘇南區黨委的指示,中共浦東工委於5月派淤滬游擊隊第5支隊等部共700餘人,先後進入餘姚、慈溪、鎮海三縣的姚江以北(簡稱“三北”)。10月成立三北總辦事處,並以一部向姚江南岸發展,初步開闢了浙東抗日遊擊根據地。

1942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至7月初,打通浙贛路全線,浙江大片地區淪為敵佔區。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根據浙東地區的形勢,決心進一步發展浙東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廣泛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發展壯大抗日武裝力量,建立和鞏固浙東敵後抗日根據地。同時,還派出一批幹部到浙東,加強與統一浙東地方黨組織和軍隊的領導。7月28日,中共浙東區黨委正式成立,8月19日,成立浙東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浙東抗日武裝力量。同月,成立“第3戰區三北遊擊司令部”,並將部隊統一整編為第3、第4、第5支隊,作為堅持“三北”地區和發展四明山、會稽山地區的基本力量,井組成一支精幹武裝回浦東地區繼續堅持鬥爭,以保持在上海外圍的抗戰陣地。

8月初,進攻浙贛線和浙南的日軍退守金華、蘭溪,並在寧彼、紹興及“三北”地區增設據點,增調偽軍第10師對該區的新四軍進行“掃蕩”。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也趁機制造反共軍事磨擦,浙東鬥爭形勢驟然緊張。

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及時發出指示,指出:浙東遊擊區仍然存在著發展的可能,宜在沿海、山區打下長期堅持游擊戰的基礎,利用各種矛盾,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一切組織和工作保持地方性、群眾性,採取隱蔽方式,力求儲存與發展自己,達到在浙東保持戰略支點的目的。浙東區黨委根據上述指示,在黨內、軍內進行了動員,並調整了部署:以第3、第4支隊向四明山挺進,開闢遊擊根據地;以第5支隊分散遊擊,並開闢沿海地區及海島工作,加強海上活動力量,力求保持從海上與蘇中的交通聯絡。

10月初,第3、第4支隊進入四明山區,積極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同時,放手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成立抗日政權,逐步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初步開啟了四明山地區的抗戰局面。第5支隊在“三北”地區配合地方黨政機關進行發動群眾和組織漁民、鹽民工作,並爭取團結了部分國民黨地方遊擊武裝,分化瓦解了部分偽軍。10月上旬,日軍“掃蕩”“三北”地區,第5支隊在反“掃蕩”作戰中,取得了楊葛殿、竹山岙等戰鬥勝利,殲敵數百名,鞏固了“三北”抗日遊擊根據地。

1941年至1942年,華中敵後抗日軍民艱苦奮戰,粉碎了日偽軍一次又一次的“掃蕩”與“清剿”、“清鄉”,保衛了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為奪取1943年反“清鄉”、反“掃蕩”鬥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五編 渡過難關(1941。1~1943。6)

第二十七章 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艱苦抗戰

第四節 華南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掃蕩”、反“蠶食”鬥爭

一、東江地區反“掃蕩”作戰

1940年9月上下坪會議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3大隊(大隊長曾生)、第5大隊(大隊長王作堯)開始分別開闢東莞大嶺山、寶安陽臺山抗日根據地。

1941年6月10日,駐東莞縣城的日軍400餘人及偽軍200餘人,分兩路奔襲大嶺山中心區百花洞。當日偽軍進至百花洞附近時,第3大隊組織部隊和各鄉自衛隊迅速搶佔百花洞周圍高地。11日拂曉,兩路日偽軍進抵百花洞村,即遭密集火力射擊,陷入包圍,數次突圍未成。

12日,日軍以飛機支援,空投糧彈,並從廣州、石龍等地出動步騎兵1000餘人增援,第3大隊為避免硬拼而撤出戰鬥。這次戰鬥,殲滅日偽軍50餘人(含擊斃日軍營長長瀨),繳槍10餘支,戰馬多匹。

6~8月,第5大隊也多次擊退日軍的進犯。6月17日,駐寶安南頭日軍約40人,向望天湖、遊松進犯。第5大隊1箇中隊在遊松設伏,18日伏擊由梅林坳、望天湖而來的日軍,日軍不支,逃回南頭。7月7日,日軍400餘人分兩路“掃蕩”陽臺山區,第5大隊集中兵力打敵一路,激戰一天,迫敵撤退。8月15、16、18日,日軍備以三四百人的兵力,連續三次進犯陽臺

《中國抗日戰爭史見面課答案》 第17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