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А⒚褡逖г骸⒆勻豢蒲а芯吭骸⒀影泊笱А⒅醒胙芯吭骸⒕�卵г旱取V小⑿⊙�7⒄寡杆伲�賂誓�咔�醒а��聳�1944年比1941年增加24%。各解放區除大力發展幹部教育外,中小學教育都有很大發展。
晉察冀北嶽區1943年統計,32個縣有完全小學46處,初級小學2655處,學生達41586人。晉西北地區1945年7月小學數由上年8月的676所猛增至1096所。太行區1944年一年就增加中學18所。華中解放區1945年5月已有大學1所,中學130餘所,初小5500餘所。解放區夜校、冬學發展更快。
晉綏解放區1944年冬學已有1000餘處,入學人數5萬以上。太嶽區1945年冬學增至5000所以上,入數達到30萬。各解放區都發行了多種報紙,陝甘寧邊區有大小報紙48種,華北各根據地出版報紙150餘種,華中各抗日根據地有各類報紙近70餘種,華南抗日根據地亦出版若干種報紙。
第六編 走向勝利(1943。7~1945。9)
第三十四章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反攻
第一節 盟國反攻緬甸的決策
一、中、美、英對反攻緬甸的不同態度
緬甸失守,首先給印度的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1942年上半年,日軍佔領了緬甸全境,直接威脅印度東部邊境。印度是大英帝國在亞洲殖民統治的心臟,是英國在遠東的最後一道防線和最後一塊基地,同時也是盟軍在東方的戰略物資集散地。印度一旦失守,日軍可以直趨中東,控制印度洋,切斷盟國的海上交通運輸線,並與德國、義大利在軍事上直接呼應。這將直接增加盟軍在北非戰場和歐洲戰場的壓力,影響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能力。
緬甸的失守,對中國戰場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滇緬公路被切斷,西南的國際交通僅靠飛越高聳的“駝峰”(喜馬拉雅山)航線維持,這使中國戰場的處境比以往更加艱難。丘吉爾擔心:“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15個師,也許會有20個師騰出手來。其後,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可能了。”'〔英〕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4卷第1分冊,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266頁。'
日軍攻佔緬甸,還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美國,干擾了美國的太平洋戰略。
美國根據“先歐後亞”的戰略,在亞洲的目標便是確保通往中國的運輸路線暢通無阻,以使“中國軍隊能逐步採取攻勢牽制日軍”,“使日軍無法進行新的冒險”,'〔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上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309頁。' 進而使“中國成為一個從那裡能極大地毀壞日本的作戰基地”。'《美國對外關係檔案,1942年,中國》,華盛頓1956年版,第139頁。'
在此目標中,緬甸作戰是在中國建立有效基地的先決條件,也是盟軍牽制日軍在太平洋行動的必要措施。但是,由於緬甸失陷,美國的戰略不能不受到影響。
緬甸的失守,對遠東反法西斯戰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美、英三國都認為必須反攻緬甸。但在如何反攻、何時反攻緬甸的問題上,三國從不同的利益和戰略目的出發,屢爭不休,長時間不能統一。
中國方面,太平洋戰爭爆發,結束了中國在遠東單獨抗日的局面。蔣介石力圖爭取英、美等盟國將主要力量放在亞洲太平洋戰場,利用英美的對日作戰迅速結束抗日戰爭。但事與願違,英美實行的是“先歐後亞”戰略,將對日作戰放在次要地位,僅僅是希望透過一定的援助,維持中國抗戰的局面,以牽制和拖住日軍。這使蔣介石大失所望。因此他認為,要反攻緬甸就必須中、美、英三國海陸空軍全力以赴,否則中國軍隊不能再冒第二次失敗的危險。
美國對反攻緬甸的態度雖然比較積極,但是,“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把歐洲放在首位,對亞洲戰場的戰略尚未確定。”'〔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戚與美國在華經驗》下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431頁。' 特別是由於對德作戰的限制,美國不可能派出足夠的部隊參加反攻緬甸的作戰,也不可能保證充分供應攻緬作戰所必需的各種物資,而只能透過派任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及敦促英印軍來發動進攻。
英國方面雖然在“先歐後亞”這一戰略基點上與美國一致,甚至更為迫切,但在具體戰略問題上則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亞洲太平洋地區都與美國存在分歧。英國人普遍認為: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第20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