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15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方式打擊日偽軍。經過三四個月的工作,於1942年3月成立了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港九大隊,下轄長槍隊、短槍隊、海上隊和市區隊。港九大隊成立後,採取了隱蔽鬥爭為主的方針,高度靈活機動,強調打小仗、打巧仗,先後取得了擊斃漢奸特務隊長蕭九如、生俘日軍高階特務東條正之和炸燬九尤橋的勝利。以香港漁民為主要成分的海上游擊隊,經常襲擊日軍由香港到臺灣、汕頭的運輸船隻。1942年8月15日,海上游擊隊在大鵬灣黃竹角伏擊日軍為運輸船護航的“海上挺進隊”,激戰2小時,擊毀日軍機帆船3艘。以後又在南澳口、大浪口等處襲擊日軍,繳獲多艘裝載軍用物資的運輸船。

港澳地區人民的抗日鬥爭,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廣東抗日遊擊戰爭的開展。

第三編 舉國奮戰(1937。7—1938。10)

第十八章 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和世界人民對中國抗戰的支援

第三節 海外華僑對祖國抗戰的支援

一、華僑社會抗日救亡運動的新發展

“九·一八”事變後,世界各地的華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給祖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以有力的聲援。全國抗戰開始後,祖國人民堅決抗日的實際行動給華僑社會以極大的鼓舞,使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向更有組織、更大規模、更講實效的方向深入發展。

在馬來亞新加坡,當華僑們獲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後,各華僑團體的領導人立即行動起來,互相聯絡,共商救國大計。馬來亞新加坡的僑領李俊成、葉玉堆、周獻瑞、陳延謙、李光前、陳六使等,在“七·七”事變後立即進見陳嘉庚,商請由陳嘉庚出面組織南洋華僑的抗日救亡工作。陳嘉庚毅然應允,並積極活動。經過串聯和協商,於“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的第二天,在新加坡召開僑民大會,成立了“馬來亞新加坡籌賑祖國傷兵大會委員會”(簡稱新加坡籌賑會),陳嘉庚任主席。接著,馬來亞地區12個區的華僑,經過聯絡協商,成立了“華僑籌賑會”。

在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會的領導下,該地區華僑籌賑祖國抗戰的工作普遍地開展起來。為了進一步統一該地區華僑抗日救國活動的領導、規劃和行動,在陳嘉庚的倡議下,建立了“馬來亞各區華僑籌賑會通訊處”,作為領導華僑支援抗戰的日常辦事機構,負責統籌該地區華僑救國工作。陳嘉庚親自任通訊處主任。

在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1938年,菲律賓華僑援助前敵委員會和印尼僑領莊西言,先後致電陳嘉庚,建議在香港或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總機關,統一組織南洋各地華僑團體的籌賑工作,以更好地發揮華僑的整體力量。陳嘉庚十分贊同這一建議,在爭得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的參與下,於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代表大會,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陳嘉庚、莊西言、李清泉、侯西反、李鐵民等華僑知名人士參加了常務委員會,由陳嘉庚任主席,莊西言、李清泉任副主席。“南僑總會”的成立,標誌著南洋華僑抗日救亡運動開始了一個新階段。據國民政府統計,到1940年底,南洋各地區的華僑抗日救亡團體達436個。

在緬甸,1937年8月1日,在仰光成立了“緬甸華僑救災總會”,至9月,“救災總會”下建立了130多個分會。9月間,又成立了“緬甸華僑婦女救災總會”,同時也在各地成立了分會。除上述兩個“救災總會”是緬甸全國性的華僑籌賑組織外,在緬甸還有“華僑公債勸募委員會”、“中國航空建設協會”等抗日救亡團體。

旅居美洲的華僑在得到“七·七”事變的訊息後,也立即行動起來。在美國,7月8日夜,紐約全市僑團召開緊急會議,成立了“紐約全僑救濟總委員會”。10月,僑領司徒美堂發動紐約市54個僑團,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簡稱“紐約籌餉總會”),作為統籌紐約地區籌賑工作的組織。在此期間,波士頓成立了“新英格蘭救授中國委員會”,舊金山成立了“中華民國國民抗日救國總會”、“舊金山華僑拒日救國後援總會”等組織。在美洲的其他地區,如墨西哥、秘魯、哥倫比亞、巴拿馬、古巴、巴西等國家和地區,也都先後建立了華僑支援祖國抗日的團體。

歐洲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開展得較早。在“七·七”事變前,英、法、德、荷、比、葡、瑞士等國,都建立了以首都為中心的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第1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