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吳文建:《中國工礦業之內遷運動》,《新經濟》7卷9期(1942。8。1)。'
此外,自動遷移的工廠亦有百餘家,合計內遷廠礦達600餘家。'朱斯煌主編:《民國經濟史》,銀行學會編印,1948年版,第257頁。'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部分工礦企業的內遷,是在全國抗戰開始後特定戰爭環境下進行的空前的工業戰略轉移。儘管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對戰局發展估計不足,對戰略後方選擇失當,內遷行動倉促,致使一些廠礦企業一遷再遷,不少工廠遲遲不能復工,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但是由於廣大內遷廠礦工人、技術人員和企業家的艱苦奮鬥,政府有關部門如工礦調整委員會(處)和內遷廠礦聯合組織的獎助、督導,這場工業遷徙運動仍不失為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創舉。
其一,儲存了一批近代工業的精華,為持久抗戰提供了重要經濟力量。
內遷工廠雖然數量有限,但是內遷廠家多為民族工業的佼佼者,實力較為雄厚,門類較為齊全,其中不乏重點與名牌廠家。這場內遷運動,不但遷出了幾乎所有直接支援戰爭的軍工企業和支撐大後方工業的機器裝置,而且同時隨遷了大批企業管理與技術人才。上海內遷的民營工廠數量多、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其中有“開全國機械製紙工業之先河的”龍章造紙廠,“裝置與資本素列全國制罐業第一”的康元制罐廠,“執上海橡膠業之牛耳”的大中華橡膠廠,“中國最大之紡織廠”的美亞絲織廠,居全國搪瓷業之首的益豐搪瓷廠,還有資本雄厚的大鑫鋼鐵廠、中國煤氣公司、新亞製藥廠、華生電器廠等。這些內遷廠遷出了大量的以工作母機為主的先進裝置,發電機、馬達等動力裝置及各種原材料。內遷的許多科技管理等人才也成為戰時工業的寶貴財富。
其二,促進了中國西南等地區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大後方民族工業發展的基礎。
戰區工業西移,尤其數百家民營工廠內遷,大大促進大後方軍需民用工業的發展,迅速使西南地區成為民族工業基地。重慶的機器業戰前只有10餘家,到1940年就發展到133家。豫豐、申新、裕華、沙市等紗廠的內遷,使西南後方的紗錠猛增10倍以上,為紡織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永利、天原等化工廠的內遷和創造性的生產,為西南後方化學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化學原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軍事和民用的需要。支秉淵的新中工程公司由上海遷武漢,1938年再遷湘西祁陽,以拓荒者的姿態慘淡經營,逐步發展為一個從採煤、鍊鐵、軋鋼、發電到製造機床、蒸氣機、發電機、軋鋼機乃至炭精、工具夾的聯合企業。隨後胡厥文的新民分廠也移來此處,使這一地區成為新的工業區。新中、新民以及華成電器廠在湘桂地區形成三大支柱,發展為三十工業生產集團。新中由於以製造內燃機等出名,被譽為“全中國動力的發祥地”,華成亦被譽為中國的“動力之母”。由於內遷工廠發揮了主幹作用,促進了一批工礦企業的興建,為後方工業的發展打了基礎。
其三,形成了戰時大後方若干新的工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戰前嚴重不合理的工業佈局。
戰區部分工廠內遷,沒有也不可能根本改變中國工業分佈極不平衡的局面,但是抗戰期間向大後方移植了若干現代工業,形成了以四川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大後方新的經濟和工業區,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沿海地區工業過分集中而大後方工業極端薄弱的狀況,尤其西南地區的工業大為改觀。
到1940年,西南已初步形成重慶、川中、廣元、川東、桂林、昆明、貴陽、寧雅8個新的工業中心區。各區工廠分佈情況如下表:
區別
工業類別重慶
區川中
區廣元
區川東
區桂林
區昆明
區貴陽
區寧雅
區合計
區
機器1591628171166225
冶煉1723320461276
電器23300870041
化學1201001482579274
紡織623114231813143
其他4814027133087
合計42918773867801820846
廣大內遷工廠為支援全國抗戰、為發展大後方經濟所做出的貢獻,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稱讚。1939年11月,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第12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