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國守衛蘊藻浜南岸之部隊,在第21集團軍統一指揮下,19日發起反擊,適逢日軍主力亦發動步、坦、炮聯合進攻,雙方展開大規模激戰。中國軍隊由於裝備落後,加之連日戰鬥,傷亡過大,攻擊陷於停頓,26日大場失陷。
中央作戰軍遂放棄北站至江灣之間的陣地,向蘇州河南岸轉移,左翼作戰軍向姚家渡至唐家橋之線轉移。中央作戰軍主力27日轉至蘇州河南岸新陣一地,各掩護部隊完成任務後亦陸續歸還建制。唯第88師第524團第2營在團附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據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繼續阻擊敵人,誓死下退。該營八百壯士孤軍奮戰至30日,乃退人英租界。國際上對中國軍隊這次英勇作戰,贊為奇蹟。日軍佔領蘇州河北岸後,即發起攻勢,雙方死傷慘重。至11月4日,日軍仍未突破蘇州河。此時,第3戰區根據戰局變化,乃撤銷中央作戰軍,將全正面劃分為左、右兩作戰軍,分由陳誠、張發奎指揮。
(三)杭州灣抗登陸及撤退
淞滬會戰在中國軍隊的英勇堅持下,已延續兩個月,日軍雖增援至6個師,兵力達20萬人,且在武器裝備上佔有很大優勢,但仍未能獲得決定性勝利。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價,這對其速戰速決戰略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日本統帥部急於在上海方面取得預期戰果,決心採取新的措施。
10月6日,日軍參謀部在給天皇的上奏中指出,要攻佔上海,“預料還需要相當的時日和付出相當的代價”,“因此,目前刻不容緩的是迅速結束上海戰役。”'《現代史資料12,日中戰爭4》,美鈴書房,東京1973年版,第477頁。'
10月9日決定增派一個集團軍在杭州灣北岸登陸,攻擊上海守軍側背。
10月20日,日軍參謀部決定抽調第6、第18、第114師、國崎支隊、獨立山炮第2團、野戰重炮兵第6旅和第1、第2後備步兵團,組成第10集團軍,柳川平助中將為司令官,與海軍協同,在杭州灣北岸登陸,以協助上海派遣軍作戰。10月20日,日軍又從華北抽調第16師等部編入上海派遣軍的戰鬥序列。至此,進犯淞滬地區的日軍已達兩個集團軍9個師,侵華日軍的作戰重點,已經轉移到華中。當時日本留在國內的部隊只有近衛和第7兩個常設師。日軍在中國,特別是在華中下的賭注,表明了在上海附近進行決戰的意圖。
日軍選定的登陸地點,是位於上海南側杭州灣北岸。這裡海岸線平直,近岸有10米以上的水深,是淞滬地區最良好的登陸場。日軍登陸後如佔領松江城,即可切斷滬杭甬鐵路,與北面的上海派遣軍配合,對淞滬地區之中國軍隊形成包圍。
淞滬會戰初期,中國軍隊曾設定杭州灣北岸守備區,以第8集團軍4個師1個旅擔任防守,防止日軍增援部隊在沿江沿海登陸。後因上海方面戰事緊張,部分守備部隊先後被調往浦東一帶協助正面作戰,以致從全公亭到乍浦幾十公里長的海岸線,僅有第62師之一部及少數地方武裝擔任守衛。
11月5日拂曉,日軍先以艦炮對金山衛附近中國軍隊陣地轟擊數小時,然後第10集團軍第一梯隊登陸部隊(第6師與第18師)在航空兵火力掩護下,於全公亭、金絲娘橋、金山衛、金山咀、漕涇等地登陸。中國守軍在沿海岸擔任警戒的部隊為第28軍步兵第63師的2個連,兵力薄弱,為敵軍擊破,日軍登陸成功。5日上午,全公亭方面登陸日軍已達3000餘人,中國戰區指揮官急調第62師、獨立第45旅及新到楓徑之第79師前往阻擊,井令在青浦之第67軍推進至松江。但部隊聯絡困難,行動遲緩,未能如期實施反擊。
日軍乘機突擊,後續部隊源源上陸。
日軍登陸成功後,即以第18師一部向滬杭鐵路前進,第6師和第18師主力向松江進攻,當晚進抵金山縣城、松隱鎮、亭林鎮一線。
11月6日,敵先頭部隊到達米市渡附近,傍晚渡過黃浦江,突破守軍阻擊,以主力向松江前進。中國守軍第62、第79師分別向亭林鎮、金山城發起反擊,傷亡較大。指揮松江地區防禦的第8集團軍副總司令黃琪翔,組織第62、第107、第108、第26、第79師固守黃浦江各主要渡口,阻敵第6師、第18師渡江。
日軍參謀部為統一上海方面作戰指揮,11月7日決定將上海派遣軍與第10集團軍編組成華中方面軍,松井石根上將為司令官。其目標是:“以挫傷敵之戰鬥意志,獲得結束戰局的機會為目的,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並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第9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