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5部分 (第1/4頁)

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火繩槍傳入後一年之內,日本劍工與鐵匠開始規模型複製葡萄牙槍。

當時日本正處於戰國時期。三十二年以後的公元1575年,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聯軍在對付他們共同的敵人武田勝賴的騎兵隊時,就組織了大規模的火槍隊參加戰爭。從此以後,槍成了不可缺少的新式武器,日本戰國時期的武將們競相組織槍隊。

僅僅經過五十年,到豐臣秀吉時代,火槍在日軍中的配備已非常普遍,根據日本史料記載,侵朝戰爭前,日軍裝備火繩槍的部隊高達六萬人。可以說,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戰爭就是靠火槍完成的。甚至有種說法是普及程度超過歐洲軍隊。

這種槍械的普及性配備,在黑澤明的《影子武士》、《亂》等日本戰國題材電影中都有著藝術性再現,場面蔚為壯觀。戰國日軍對盔甲也有著很高的重視程度,與“元日戰爭”年代相比,當時的日本盔甲得到長足發展,已全面棄用藤甲。盔甲隊伍在進行全面防護的同時,也受到西洋盔甲製造方式的巨大影響。日本盔甲質量的飛躍得益於歐洲技術,日本刀源於中國“唐刀”,到了戰國時代,日本盔甲與日本刀因為製品精良,反而成為一種重要的外貿商品。

日本商船由於與“南蠻”的頻繁基礎,較早受到葡萄牙帆船製作技術的影響,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前,就有地方藩主模仿製造這種歐式戰艦。為了備戰朝鮮,豐臣秀吉特意委託歐洲傳教士購買兩艘葡萄牙式最新戰艦,並加以仿造。在首次投往朝鮮前線的戰艦中,有仿葡萄牙式軍艦五百艘。但是從後來中朝一方與日軍的海戰結果來推斷,日本軍艦在實戰中並不具備優勢,這是因為日本對火炮技術的運用還不夠重視。

二 中朝兩國戰前實錄(1)

公元1368年,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在南京建制,大明王朝誕生。

稱帝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派遣使臣去到日本、高麗、安南、占城等國,通告他們明朝政權建立,希望各國來使奉明朝為正朔。第二年;其他地方均派使節來朝,唯不見日本使節。

當時日本正處在南北朝時期;雙方都自稱正統;激烈對抗,都沒有理睬明太祖的使團。同時;倭寇掠奪中國東南沿海。

明太祖再次派出特使,在國書中斥責日本既不通好,又縱倭騷擾明朝疆域,並稱日本為“倭”,執政南朝的良懷親王惱怒之下殺死明朝五名使者成員。但因為日本國內開始發生不利於南朝的動向,良懷親王接見了明太祖派出的另一批使團,並於公元1371年派遣僧人祖來等九人奉表入貢明朝,同時送還被掠中國人七十餘名。第二年,明太祖與日本北朝也建立了關係。公元1374年,日本南北兩朝使團先後抵達南京,遣使入貢。

至此;中日關係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改變了宋、元兩朝官方交往的空白。

後來;宰相胡惟庸謀反,他派人與日本良懷親王取得聯絡,企圖合謀刺殺朱元璋。事情敗露之後,有大臣提議遠征日本,以示懲戒,但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但決定永遠不準日本再來中國進行貿易,並把這一點寫在《祖訓》當中。

公元1401年,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嚮明朝主動送交了“日本准三后道義,上書大明皇帝陛下”的國書,請求重開兩國間正常化往來。這一舉動得到日本商人們的支援。第二年,明朝皇帝的詔書送達日本,確認足利義滿的服屬請求,詔書中稱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源道義”。隨後,足利義滿嚮明朝回覆了題為“日本國王臣源上書,臣領旨”的國書,表示接受冊封。明朝皇帝則賜予足利義滿“日本國王之印”的金印,並給予一百道“勘合符”,規定日本每十年進貢一次,以此開啟了持續一百一十五年的中日“勘合貿易”。足利義滿還答應明政府的要求出兵打擊倭寇。

但是,足利義滿對明朝的臣從態度遭到很多臣僚的非議,由於他在室町幕府屬於強勢將軍,在位期間尚能服眾。他死後,甚至其子足利義持都對其對明政策進行大力批判。

公元1392年2月2日,明朝所釋出禁止海上貿易令,這便是明朝的海防政策的基礎性檔案。皇帝之所以實行這種政策,是因為他害怕臣民會勾結外人向他的統治發起挑戰。

市舶司是明太祖按照宋、元兩代的成立建立起來的,在寧波、泉州、和廣州設三個港口,實行“勘合貿易”,官方先是把“貢品”清理出,其餘私人販賣貨物則要課稅,官員有權優先挑選貨物,非官員也可以購買,但需要在指定官員的嚴密監督下進行,純私人的不受

《鐵血中唐txt全本下載》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