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頁)
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了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各處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也充滿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化氣息。走進四合院,就像步入了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的四合院的建築有其獨特之處,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演變,北京四合院從平面佈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正規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衚衕坐北朝南而建,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闢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共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佈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生動詼諧地體現了老北京居民四合院中的典型風景。
北京四合院在建築材料的使用上一般用磚木建築,房架子的檁、柱、梁以及門窗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樑柱門窗在房子建好後都要用油漆彩畫。這樣一來,北京四合院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四合院的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簷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北京四合院的建設不僅是對空間的有效利用,在古代還起到了方便生活的作用。北京地處我國北部,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內的居民在冬季均睡火炕,炕前一個陷入地下的煤爐,爐中生火。土炕內空,火進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熱,人睡熱炕上,頓覺暖融融的。四合院內生活用水的排洩多采用滲坑的形式,俗稱“滲井”、“滲溝”。四合院內一般不設廁所,廁所多設於衚衕之中,稱“官茅房”。北京四合院,這種古代勞動人民精心創造出來的民居形式,伴隨人們生活成百上千年,留給了我們極豐厚的歷史遺產。
老北京的交通出行
北京作為明清帝都,在物質、文化生活的水平上為全國之首,在交通運輸方面也相對發達於其他地區。但是與同時期的世界相比,北京地區的交通則顯得相當落後。
明清兩代,北京地面都是土路和石子路。人們出行只能靠驢、騾、車、轎等原始交通工具。按清代規定,文武官員上朝、出行一律騎馬,以保持滿人尚武的傳統,防止八旗子弟的安逸和蛻變。但後來這項制度逐漸鬆弛,武官出門騎馬,文官出行有的騎馬,有的乘轎。在清朝,轎子有“官轎”和“民轎”之分,官轎根據職位高低有嚴格的區分,不得越雷池一步。而民轎一律是青布小轎。還有一種就是“喜轎”,也叫“大花轎”,專用於娶親。官轎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被取締,民轎在辛亥革命後也銷聲匿跡,只有花轎在今天的農村婚禮中還能夠看到。對富貴家庭來說,他們出行不僅可以坐民轎還可以坐馬車,老北京的馬車是仿西方的四輪馬車,可坐三四人,趕車的坐在車箱前高臺上,用一匹或兩匹馬拉著,豪門大戶用的都是高階的馬車。這一時期也有馬車出租行。
對清朝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的出行則主要靠步行和驢車、馬車。毛驢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計程車,老北京的各城門均有“驢戶”,供人僱傭乘騎來往於城鄉之間,叫做“腳驢”。每年的廟會,很多人都騎驢來觀廟會。農閒時,四郊的農民也把自己家的驢牽出來供人租用。
明清兩朝,貨物的運輸主要依靠手推車和駱駝。手推車當中只有一個車輪,故俗稱“一輪明月”。北京在未安自來水管之前,各營業水井給使用者送水,概用手推車推運。駱駝則像今天的貨車,主要是把山西的煤炭、石灰,還有別處的山貨等運進城來,運貨時把六七個駱駝用繩子綁在一起,前後的駱駝各帶一隻鈴鐺,因而經常可以聽到叮噹、叮噹的駝鈴。夏天天熱,駱駝要脫毛,就不能幹活了,因此,夏天來臨時,駱駝的主人就會把駱駝趕到口外,立秋後再回來。
民國以後,市面上出現了洋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力車,每輛只乘一人,有死膠皮輪及衝氣膠輪兩種。車廂上有摺疊式防雨篷,冬天有棉布篷。講究的車廂兩旁有銅燈,客座下有腳鈴,由乘客踩鈴指揮。也有的在車把上按喇叭,由車伕手捏作響。這種人力車大致分
《圖說老北京》 第1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