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0部分 (第1/4頁)

笑傲網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劉旻聞聽有理,遂命步兵先行,騎兵在後悉數過谷。劉旻與楊袞在後隊正欲離去,忽然聞聽谷口有人高喊:“賊子休走,留下人頭。”只見一員後周大將催馬舉錘率兵追來,此人乃是石守信部將何徽。楊袞驅馬來至谷口,對何徽言道:“無名之輩枉來送死!”遂與何徽交手,不過兩個回合,何徽便被賜死,隨行士卒各自逃竄。

天色昏沉,劉旻見有河澗阻路,哀聲嘆道:“前有阻澗,後有追兵,逼得孤家如今真是走投無路,進退兩難。”

楊袞道:“陛下儘可寬心,大軍所到之處,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區區河間不足憂慮。”

劉旻道:“只是橋未搭好,追兵又至,軍心必然大亂。”

楊袞道:“倘若來追,末將自可當至。”劉旻也無別計,便命士卒伐木搭橋。

過了半個時辰,眼看木橋將成,遠處遙傳馬蹄之聲,山坡露出一面將旗,上書“趙”字,近前再觀乃是大將趙匡胤。楊袞單槍匹馬攔住追兵,趙匡胤道:“老將軍,周主所到之處,郡縣無不望風歸順,將軍何不早降?”

楊袞道:“忠臣保一主,投敵萬難從。休要費話,看老夫大槍。”話音未落,楊袞出馬來戰,趙匡胤舉棍相迎。大戰二十個回合,趙匡胤自知不是對手,只得率兵退去。

劉旻在高平吃了敗仗,率殘部僅萬餘人退回太原。皇帝劉旻面對滿朝文武是失聲痛哭,言道:“柴榮八萬大軍指日可待,朕欲逃往漠北,眾卿以為如何?”

楊袞道:“陛下勿憂,為臣之子楊業督軍雁門關尚有兵馬兩萬,待臣前去搬兵。”劉旻如得救命稻草,遂令楊袞王雁門關搬兵。

不過兩日,柴榮率大軍殺至太原,將城池團團包圍,又令攻城。北漢皇帝劉旻驚慌失措,對眾臣道:“只恐怖等楊袞搬來救兵,這太原就已經陷入敵手。”

謀士鄭珙奏道:“大將軍衛融已調滿城壯丁充作軍役,陛下若在煎熬兩日,此戰成敗尚未可知。”聽了鄭珙的勸言,劉旻才稍有安穩。太原死守已有兩月之餘,援兵尚未來到,劉旻又道:“楊袞搬兵兩月有餘,尚不見其蹤影,只恐已降柴榮。”

鄭珙道:“老將楊袞用兵沉穩,常有出奇制勝。柴榮率軍猛攻兩月也不曾攻陷太原,陛下再等幾日又有何妨?”劉旻也只得應允。

楊袞救兵為何遲遲未到?原來楊袞與其子楊業率領兩萬雁門關守軍一路南來,楊業勸道:“如今周兵八萬之眾,兩萬救兵難解燃眉。不如拖延一些時日,等周兵攻城疲憊,再救不遲。”楊袞父子便離太原三十里外紮營。過了兩月,探馬來報太原仍不曾攻破,楊袞大喜下令出兵。

楊袞命楊業為先鋒率兵突襲周兵大營,這後周大軍連攻太原兩月不克,軍士戰心舉喪,突逢漢軍援兵殺到,後周大軍是兵敗如山倒。周世宗柴榮只得率兵向南後退二十里紮營。劉旻見周兵敗退,大開城門迎接。楊袞與世子楊業率兩萬精兵進駐太原。

柴榮重新紮下大寨,再點兵馬八萬大軍已折去三萬有餘。柴榮面對眾將是唉聲嘆氣,趙匡胤奏道:“我軍連戰兩月,耗費巨大,軍心疲憊,不如暫且回師開封。”

柴榮嘆道:“朕率軍血戰數月,未想被那楊家父子殺得大敗,前功盡棄。”話音未落,忽聞一聲驚雷落地,頃刻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柴榮走至中軍帳口,仰天嘆道:“天不護佑,人能奈何?”遂令避過暴雨,班師回朝。

柴榮率軍回至朝中,大臣王樸統帥百官迎接聖駕。柴榮見百官之中惟有馮道未來,問道:“馮相國為何不來接駕?”

王樸道:“老相國已在兩個月前,病故昇天。”說著從袖中掏出一本奏章,交與柴榮言道:“馮相國臨終之前,曾擬下奏章一本,委託臣呈交陛下。”柴榮接過本章,展開觀看。上書:

“老臣馮道今已七十有三,自古聖人不過於此,臣自知天命,恐欲老邁將終。自大唐莊宗即位,臣遂為國之宰相,從政五朝,歷侍四姓十君。飽嘗百姓徵役之苦,卻未見四海一統之時,令老臣遺憾此生。觀我大周天下民富殷實,兵強馬壯,又兼陛下有唐堯之德,虞舜之功,念江山以忘寢,想生靈而勞神,實乃千古聖主,有道明君,令臣傾心佩服,日後定能一通四海。而今遵照陛下差遣,已將先帝葬於嵩陵,臣自感不能再理朝政,願隨先帝一同駕鶴西去,君臣為伴。大週上柱國太師、尚書令馮道呈上。”

柴榮看後心中亦是傷感,遂率回師眾將往馮道墳冢祭拜。北伐失利,馮道過世,令柴榮心中憂鬱,正逢煩悶。宰相王樸求見卻有事求見,王樸奏道:“近聞南唐自滅楚

《五代十國是哪五代哪十國》 第7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